[发明专利]智能电网电力计量防窃电控制终端有效
申请号: | 201310249523.5 | 申请日: | 2013-06-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37587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11 |
发明(设计)人: | 张勇;景光良;迟炳伟;杨海双;李晓东;李博;李东升;李俊峰;刘玉坤;宋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胡将龙 |
主分类号: | G01R11/24 | 分类号: | G01R11/24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策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322 | 代理人: | 周锦全 |
地址: | 322204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智能 电网 电力 计量 防窃电 控制 终端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智能电网电力计量防窃电控制终端,直流电源单元与交流电源连接,继电器(KM1)并接于电源两端,储能单元(E)经过继电器(KM1)的常开触点(KM11)并接于直流电源单元(U)两端;一遥控接收器并接在电源两端,遥控接收器由遥控发射器控制;双绕组磁保持继电器第一绕组(TQ1)与遥控接收器的复位控制用继电器的常开触点(YK1)串联后并接在储能单元(E)的两端。双绕组磁保持继电器第二绕组(TQ2)与遥控接收器的检修控制用继电器常闭触点(YK2)、安装于计量箱的门控开关(CK)串联后并接在储能单元(E)的两端,双绕组磁保持继电器第二绕组(TQ2)的常开触点(TQ2)用于连接控制断路器跳闸回路。本发明通过优化设计,降低了电路的日常功耗,减少了发热量,运行可靠。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力计量领域,具体的,本发明涉及一种智能电网电力计量防窃电电路。
背景技术
目前应用的电力计量装置,考虑到防窃电的需求,在计量装置的箱体门、箱体内部等设置防窃电的装置。防窃电的装置应用的原理有:红外感应原理、机械开关触发防窃电电路等等,从而引发后级的动作机构作出窃电反应,例如:通过触发跳闸线圈断开供电回路,以及一并触发声光报警装置。
考虑到供电回路停电后,依然要保持对于非法操作的监控(例如,在此停电期间,非法用户可能利用停电的机会,非法打开计量装置的门,对计量装置进行非法用的的操作,常见的例如短接电流线圈,解除电度表的电压线圈等。)因此,防窃电装置的储能单元,如电池要具备一定的容量,以满足常时停电监控电路的电能供给。
现有的防窃电计量装置,采用遥控器对其进行控制,遥控器由电力部门掌控。遥控器的接收单元要求远离金属材料,以利于无线信号的接收。而检测单元为了防止干扰,多采用屏蔽的手段,以增加其可靠性。以上两者集中在一起,相互矛盾,导致不能兼顾的结果,发生诸如误操作以及防窃电成功率不高等问题,无法满足电力行业的高可靠性要求。
现有的防窃电计量装置的电路部分,由于没有进行优化设计,电能消耗大,电路元器件发热较大,降低了装置的可靠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克服以上不足,提供一种智能电网电力计量防窃电电路,通过优化设计,降低了功耗,避免了遥控装置与防窃电检测单元的相互干扰,提高防窃电可靠性。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智能电网智能电网电力计量防窃电控制终端,直流电源单元与交流电源连接,继电器KM1并接于电源两端,储能单元E经过继电器KM1的常开触点KM11并接于直流电源单元U两端;一遥控接收器并接在电源两端,遥控接收器由遥控发射器控制;双绕组磁保持继电器第一绕组TQ1与遥控接收器的复位控制用继电器的常开触点YK1串联后并接在储能单元E的两端。
双绕组磁保持继电器第二绕组TQ2与遥控接收器的检修控制用继电器常闭触点YK2、安装于计量箱的门控开关CK串联后并接在储能单元E的两端,双绕组磁保持继电器第二绕组TQ2的常开触点TQ2用于连接控制断路器跳闸回路。
进一步,所述的储能单元E的另一端与直流电源单元U的另一端之间串接继电器KM1的另一个常开触点KM11。
进一步,双绕组磁保持继电器第二绕组TQ2的转换触点的常闭触点、常开触点分别与指示灯L、中间继电器KM2的一端连接,指示灯L、中间继电器KM2的另一端分别与电源连接,双绕组磁保持继电器第二绕组TQ2的转换触点的公共端与电源的另一端连接,中间继电器KM2常开触点用于连接控制断路器跳闸回路。
进一步,所述的双绕组磁保持继电器第一绕组TQ1与电容C3串联后并接在储能单元E两端。
进一步,双绕组磁保持继电器第二绕组TQ2与遥控接收器的检修控制用继电器常闭触点YK2、安装于计量箱的门控开关CK、电容C4串联后并接在储能单元E两端。进一步,所述的电容C3、电容C4两端并联电阻,用于电容C3、电容C4的放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胡将龙,未经胡将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4952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