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增强型聚碳酸酯复合材料无效
申请号: | 201310251028.8 | 申请日: | 2013-06-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8934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11 |
发明(设计)人: | 张卫;蒋学功;张美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新区佳合塑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69/00 | 分类号: | C08L69/00;C08L51/06;C08K13/04;C08K7/06;C08K7/10;C08K3/32;C08K5/5419;C08J5/04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李纪昌 |
地址: | 215129***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增强 聚碳酸酯 复合材料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高分子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增强型聚碳酸酯复合材料。
背景技术
聚碳酸酯简称PC,是五大通用工程塑料之一,聚碳酸酯薄膜透光率可>90%,雾度<0.2%,热分解温度高,具有优良的电绝缘性,广泛用于机械、汽车、航天航空、建筑、电子、电气、办公及家庭用品等诸多领域。
聚碳酸酯取代ABS作为外壳包装材料以及装饰性板材,已经是现在普遍的趋势了。这是由于PC主要有以下几点优势:1、对油墨的吸附力好,易印刷;2、成型性好,重量轻;3、由于其透光率高,可制成各种透明、半透明或不透明板材、外壳。
但是聚碳酸酯也存在一些性能缺陷,如耐磨性差、对缺口比较敏感等。虽然聚碳酸酯具有一定的自熄性,燃烧时会释放出二氧化碳,但是还不能满足高阻燃性能的要求。
因此,如何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制造出一种增强型碳酸酯复合材料是目前高分子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增强型聚碳酸酯复合材料,本发明产品机械性能好,稳定性高,且具有良好的阻燃性能。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增强型聚碳酸酯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包括按照重量份数计的如下原料:聚碳酸酯100~120份、碳纤维8~15份、碳化硅晶须1~2份、珠光粉1~2份、抗氧剂164 0.1~0.8份、偶联剂0.3~1.5份、聚磷酸铵 3~6份、三甲硅基甲基膦酸二甲酯2~8份、马来酸酐接枝乙烯-1-辛烯共聚物1~2份。
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的偶联剂为四异丙基二(亚磷酸二辛酯)钛酸酯。
本发明的制备方法:首先将上述比例的原料在高速混合机中混合,将混合均匀的物料放入双螺杆机中熔融共混挤出,经是温水冷却后切粒,将所得粒子投入到挤出成型设备成型,即得本发明增强型聚碳酸酯复合材料。
本发明的增强型聚碳酸酯复合材料可以作为箱包、笔记本等外壳,亦或者制作成薄膜,还可以制作成板材,用于室内外装饰。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为:(1)本发明产品在保持现有技术的优点上,采用了不仅使用碳纤维增强聚碳酸酯,还将碳化硅均匀的分散到聚碳酸酯中,大大增强了聚碳酸酯的耐磨性和抗冲击性;(2)本发明使用了两种环保无卤型高效阻燃剂协同阻燃,使得本发明产品具有良好的阻燃性能;(3)原料中添加了珠光粉,使得外观颜色更加靓丽,可广泛用于各种需要装饰板材的地方,同时也可以制成各种外壳。
具体实施例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实施例1
一种增强型聚碳酸酯复合材料,包括按照重量份数计的如下原料:聚碳酸酯100份、碳纤维8份、碳化硅晶须1份、珠光粉1份、抗氧剂164 0.1份、四异丙基二(亚磷酸二辛酯)钛酸酯0.3份、聚磷酸铵 3份、三甲硅基甲基膦酸二甲酯2份、马来酸酐接枝乙烯-1-辛烯共聚物1份。
实施例2
一种增强型聚碳酸酯复合材料,包括按照重量份数计的如下原料:聚碳酸酯120份、碳纤维15份、碳化硅晶须2份、珠光粉2份、抗氧剂164 0.8份、四异丙基二(亚磷酸二辛酯)钛酸酯1.5份、聚磷酸铵 6份、三甲硅基甲基膦酸二甲酯8份、马来酸酐接枝乙烯-1-辛烯共聚物2份。
实施例3
一种增强型聚碳酸酯复合材料,包括按照重量份数计的如下原料:聚碳酸酯110份、碳纤维12份、碳化硅晶须1.4份、珠光粉1.8份、抗氧剂164 0.6份、四异丙基二(亚磷酸二辛酯)钛酸酯0.9份、聚磷酸铵 4.8份、三甲硅基甲基膦酸二甲酯6份、马来酸酐接枝乙烯-1-辛烯共聚物1.6份。
对本发明实施例1~3产品性能进行检测,其结果如表1所示。表1本发明实施例1~3产品检测结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新区佳合塑胶有限公司,未经苏州新区佳合塑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5102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