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圆柱齿轮式差速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10256913.5 | 申请日: | 2013-06-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11583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26 |
发明(设计)人: | 托斯滕·比尔曼;安雅·屈尔茨德费尔;塞巴斯蒂安·韦尔克 | 申请(专利权)人: | 舍弗勒技术股份两合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H48/10 | 分类号: | F16H48/10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11219 | 代理人: | 杨靖,车文 |
地址: | 德国黑措***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圆柱齿轮 差速器 | ||
1.一种圆柱齿轮式差速器,其带有:
-行星架(3),所述行星架被设置用于绕差速器轴线(X)周转,
-第一输出圆柱齿轮(1),所述第一输出圆柱齿轮与差速器轴线(X)共轴布置,
-第二输出圆柱齿轮(2),所述第二输出圆柱齿轮同样与差速器轴线(X)共轴布置,
-第一组(G1)的周转行星齿轮(P1),所述第一组的周转行星齿轮分别通过第一输出圆柱齿轮嵌接区(EW1)与所述第一输出圆柱齿轮(1)嵌接,以及
-第二组(G2)的周转行星齿轮(P2),所述第二组的周转行星齿轮分别通过第二输出圆柱齿轮嵌接区(EW2)与所述第二输出圆柱齿轮(2)嵌接,
-其中,所述第一组(G1)的每一个周转行星齿轮(P1)分别与所述第二组(G2)的一个周转行星齿轮(P2)通过行星齿轮嵌接区(EP)嵌接,
-其中,所述第一输出圆柱齿轮(1)形成啮合部,啮合部的齿面在径向截面上内凹弯曲,
-其中,所述第二输出圆柱齿轮(2)形成啮合部,啮合部的齿面在径向截面上外凸弯曲,并且所述第一输出圆柱齿轮(1)的齿顶圆(K1)小于所述第二输出圆柱齿轮(2)的齿根圆,以及
-所述第一组的周转行星齿轮(P1)和所述第二组的周转行星齿轮(P2)的行星齿轮嵌接区(EP)在所述第一输出圆柱齿轮嵌接区(EW1)的轴向高度上延伸,以及
-所述行星齿轮嵌接区(EP)的轴向长度(LEP)大于所述第二输出圆柱齿轮嵌接区(EW2)的轴向长度(LEW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柱齿轮式差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行星齿轮嵌接区(EP)的轴向长度(LEP)与所述第二输出圆柱齿轮嵌接区(EW2)的轴向长度(LEW2)的比值在1.3±1.3*20%的范围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圆柱齿轮式差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输出圆柱齿轮(2)的外凸齿面啮合部的轴向长度(LEW2)小于所述第一输出圆柱齿轮(1)的内凹齿面啮合部的轴向长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圆柱齿轮式差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组周转行星齿轮(P2)的轴向长度与两个输出圆柱齿轮(1、2)的圆柱齿轮啮合部的长度总和相当。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圆柱齿轮式差速器,其特征在于,第一组(G1)的行星轴线(XG1)布置在第一分度圆(T1)上,并且第二组(G2)的行星轴线(XG2)布置在第二分度圆(T2)上,并且所述第一分度圆(T1)和所述第二分度圆(T2)具有相同的直径。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圆柱齿轮式差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G1)的每一个的周转行星齿轮(P1)分别与所述第二组(G2)的一个周转行星齿轮(P2)组合成一个周转行星齿轮对(C1、C2、C3、C4),并且总共设置有四个这样的周转行星齿轮对(C1、C2、C3、C4)。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圆柱齿轮式差速器,其特征在于,每两个周转行星齿轮对关于差速器轴线(X)径向对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圆柱齿轮式差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周转行星齿轮(P1、P2)的轴线(XG1、XG2)布置成使行星齿轮对(C1、C2、C3、C4)的每个轴线对限定出一平面(E1、E2、E3、E4),并且这些平面(E1、E2、E3、E4)在相对于差速器轴线X的径向截面中描述了与差速器轴线(X)同心的正方形。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圆柱齿轮式差速器,其特征在于,包含行星轴线(XG1、XG2)的第一、第二分度圆(T1、T2)的直径、所述第二组(G2)的行星齿轮(P2)的齿顶圆直径(KG2)和这些行星齿轮(P2)的轴向长度如此协调,从而使所述行星齿轮(P2)的包络圆直径与所提到的轴向长度的比值在3±3*20%的范围中。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柱齿轮式差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行星齿轮(P1、P2)的齿数为素数,并且/或者所述输出圆柱齿轮(1、2)具有相同的齿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舍弗勒技术股份两合公司,未经舍弗勒技术股份两合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56913.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