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液晶显示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10257745.1 | 申请日: | 2013-06-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29575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22 |
发明(设计)人: | 富冈安;松井庆枝;国松登;园田英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日本显示器 |
主分类号: | G02F1/1333 | 分类号: | G02F1/1333;G02F1/1343;G02F1/1368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张劲松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液晶 显示装置 | ||
1.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为横向电场方式,并具有:形成于透明的基板上的金属配线、形成于该金属配线上的无机绝缘膜及有机绝缘膜、在该无机绝缘膜及有机绝缘膜上经由层间绝缘膜以相互对置的方式形成的透明的第一电极及具有条纹状的狭缝构造的透明的第二电极,通过向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施加电场,从而驱动液晶,其特征在于,
来自薄膜晶体管的输出经由贯通所述无机绝缘膜或所述有机绝缘膜的接触孔与透明的第一电极或第二电极电连接,
通过将所述金属配线上的有机绝缘膜的膜厚设置为比包含所述接触孔的像素显示区域的有机绝缘膜的膜厚厚,在所述金属配线上形成有机绝缘膜的突起状部,
在包含所述突起状部的倾斜部的图像显示区域形成有由所述第一电极或所述第二电极构成的像素电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金属配线为漏极配线及栅极配线的任意一个或两者。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至少在形成于所述像素显示区域的接触孔未形成所述有机绝缘膜。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至少形成于所述像素显示区域的所述有机绝缘膜的覆盖面积为显示区域的50%以下。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透明的第二电极或所述透明的第一电极上设有取向膜,
所述取向膜为光取向膜。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透明的第二电极的狭缝终端部形成于所述有机绝缘膜上。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透明的第二电极的条纹状的狭缝的终端部,成为与正下方的透明的第一电极不重合的配置。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金属配线上的有机绝缘膜的突起状部的倾斜角为10度以上且75度以下,更优选为10度以上且50度以下。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金属配线上的有机绝缘膜被着色。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透明的第一电极为像素电极,具有条纹状的狭缝构造的所述第二电极为共用电极。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与漏极配线大致正交的方向形成有具有条纹状的狭缝构造的透明的共用电极,在绿色像素中没有狭缝端部,在蓝色像素和红色像素的相邻的漏极线上形成有狭缝终端部。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透明的第一电极为共用电极,具有条纹状的狭缝构造的所述第二电极为像素电极。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与所述有机绝缘膜的突起状部对应的对置基板的位置,在相邻像素间未形成遮光部。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以与TFT基板上的所述有机绝缘膜的突起状部重合的方式,在对置基板侧形成突起状的柱状衬垫,通过所述有机绝缘膜的突起状部和所述柱状衬垫保持液晶层的单元间隙。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与所述突起状的柱状衬垫对应的TFT基板上的所述有机绝缘膜的位置,以埋设所述突起状的柱状衬垫的方式形成由凹部或槽构成的底座凹部。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有机绝缘膜在显示区域的整个外周形成为堤坝状,为包围整个显示区域的构造。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整个外周形成为堤坝状的所述有机绝缘膜的宽度比显示区域内部的所述有机绝缘膜的突起状部的宽度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日本显示器,未经株式会社日本显示器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57745.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舒适保护手套
- 下一篇:三冲程、六冲程火箭喷气发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