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缓释干旱胁迫的小麦秸秆复合肥无效
申请号: | 201310257803.0 | 申请日: | 2013-06-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8854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11 |
发明(设计)人: | 周永珍 | 申请(专利权)人: | 周永珍 |
主分类号: | C05G3/00 | 分类号: | C05G3/00;C05F17/00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32207 | 代理人: | 汪旭东 |
地址: | 210036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干旱 胁迫 小麦 秸秆 复合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小麦肥料,特别是涉及一种缓释干旱胁迫的小麦秸秆复合肥。
背景技术
干旱胁迫对农业生产有极其严重的影响,其危害相当于其他自然灾害之和,因此,探索提高植物抗旱能力的途径一直是科研工作者关注的热点之一,由于土壤干旱或大气干旱,小麦根系从土壤中吸收到的水分难以补偿蒸腾的消耗,使植株体内水分收支平衡失调,使小麦正常生长发育受到严重影响乃至死亡,并最终导致减产和品质降低。
长期单施化肥,会引起土壤板结、养分失调、物理性状差等长效问题,生产能力显著下降,有机肥肥效又较慢,同时现有技术的农作物秸秆及树叶、杂草等,大多采取在田里直接焚烧,以免影响耕地;这种处理方式,虽然简单,但是对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损伤严重,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另外,秸秆中碳占绝大部分,其次为钾、硅、钙、镁、硫、磷,焚烧后的产物主要有CO2、CO、SO2、NO2和N2O,这些有害气体进入大气后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如果将这些秸秆堆腐后还田,将成为丰富的有机肥培肥土壤,改善土壤性状;微生物对秸秆纤维素的降解是通过分泌到胞外的游离纤维素酶,以水解酶机制和氧化酶机制降解纤维素;利用微生物可将纤维素最终分解成为CO2和H20,而通过微生物自身的生长又可产生大量的菌体蛋白,因此运用微生物法处理秸秆,可以大幅度提高其营养价值;聚天门冬氨酸是一种氨基酸的聚合物,一种水溶性多肽,可生物降解,具有一定生物活性,它作为肥料增效剂,可吸收和富集土壤中对植物生长有利的元素,可提高肥料的利用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缓释干旱胁迫的环保的低成本的小麦专业秸秆复合肥,本方法结合了小麦的产量形成的生理需肥性,充分利用微生物降解秸秆形成秸秆肥和合理的有机肥配比来提高小麦对干旱少雨的适应性。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缓释干旱胁迫的小麦秸秆复合肥,各组分按以下配比制成:
干秸秆1000份、沼液2000份、尿素400~500份、磷酸二氢钾60~90份、硼酸80~110份、三氯化铬40~50份、氯化锰40~50份、硫酸锌100~120份,SA(水杨酸) 2~5份,乙烯利2~5份,聚天门冬氨酸20~30份,木霉菌(Trichodermaspp)15~20份,小单孢菌属(Micromonospora)9~15份,多囊纤维菌(Polyangium cellulosum)20~30份;
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选用正常产气2个月及以上的沼液;
第二步:微生物处理:用C060照射木霉菌、小单孢菌属10min;
第三步:有氧发酵,将干秸秆切碎与沼液、磷酸二氢钾一起放入发酵罐中,同时加入小单孢菌属、多囊纤维菌,搅拌均匀,进行有氧发酵,保持发酵罐内的温度在35~45℃发酵30d;
第四步:无氧发酵:打开发酵罐加入木霉菌和尿素,搅拌均匀,关闭发酵罐进行无氧发酵,在前2d保持发酵罐内的温度在45~50℃,3d~5d发酵罐内温度升高至60~75℃,6d~30d保持发酵罐内的温度在50~55℃;
第五步:发酵罐内温度降至常温后加入硼酸、三氯化铬、氯化锰、硫酸锌、SA、乙烯利聚天门冬氨酸混合均匀,装袋包装。
有益的效果:本发明利用微生物降解秸秆制备肥料的方法能快速充分地腐熟秸秆制备肥料,其中的C060自发地从不稳定的原子核内部放出粒子或射线提高微生物活性;施用本发明制备的肥料的土壤中碱解氮、速效磷、钾和有机质含量均比直接使用秸秆比未使用肥料的土壤高,本发明制备的肥料用作基肥,聚天门冬氨酸可增强植株抗逆性进而缓释干旱胁迫、提高小麦的品质,施用本发明制备的肥料的小麦,其氨基酸含量可维持在较高水平,解决了传统秸秆堆肥制备时间过长,功能单一、质量难控制等问题,制备得到了一种秸秆复合肥,与此同时将秸秆、沼液变废为宝,充分利用,美化了环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1:
一种缓释干旱胁迫的小麦秸秆复合肥,各组分按以下配比制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周永珍,未经周永珍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5780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