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缆及电缆中间接头高温报警保护装置与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258951.4 | 申请日: | 2013-06-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2421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25 |
发明(设计)人: | 段臣斌;黄庆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一冶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5D23/19 | 分类号: | G05D23/19;G08B17/06;H02G1/00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唐万荣 |
地址: | 430081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缆 中间 接头 高温 报警 保护装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缆维护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电缆及电缆中间接头高温报警保护装置与方法。
背景技术
在我国现有的大中型钢厂,电气设备系统安装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在高温环境下进行电缆的敷设,例如电炉本体电缆敷设。还有电缆的中间接头的制作安装。做的电缆中间接头最容易发热,造成事故以及火灾。
高温环境下可以使电缆温度不断升高,形成过热,造成电缆损坏,影响整个供电系统。更严重的是引起火灾,爆炸,造成工厂大面积停电,导致重大经济损失。为了防止火灾发生,只有在运行中加强电缆及电缆中间接头温度监测。通常,电缆温度检测常采用人工定点定时手持检测仪巡回检测,但其存在劳动强度,检测误差大,发现问题晚,漏报率高的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电缆及电缆中间接头高温报警保护装置与方法,当电缆以及电缆中间接头的温度达到用户设定的温度时,现场可以及时声光报警,远程工控机也能报警,及时提醒,避免火灾事故,有效避免重大经济损失。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电缆及电缆中间接头高温报警保护装置,包括外壳、石棉保护层、测温电缆、温度传感器、温度控制器和声光报警器;石棉保护层固定敷设在外壳内壁四周,测温电缆敷设在石棉保护层表面并固定,用于测量电缆中间接头温度的温度传感器通过外壳上表面的开孔插入装置内,温度控制器与温度传感器相连接,声光报警器与温度控制器连接;所述外壳为钢制外壳,外壳由2个相扣的槽钢组成,所述测温电缆与远程工控机连接。
按上述方案,所述测温电缆按着Z字型敷设在石棉保护层表面。
按上述方案,所述2个相扣的槽钢通过锁扣固定。
按上述方案,所述石棉保护层使用扁钢固定在外壳内壁四周。
按上述方案,所述高温报警保护装置还包括自动降温装置和降温驱动装置,自动降温装置固定在温度传感器中下端,自动降温装置通过降温驱动装置与温度控制器连接。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使用上述电缆及电缆中间接头高温报警保护装置的保护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使用测温电缆实时监控电缆及电缆中间接头的温度数据,并将温度数据传输给远程工控机;远程工控机检测到温度异常时,进行报警;
2)温度传感器将采集的电缆及电缆中间接头的温度数据传输给温度控制器;
3)当温度控制器获得的温度数据超过第一限值时,温度控制器触发声光报警器和温度控制器内部的计时器,声光报警器报警;
4)当温度控制器获得的温度数据超过第二限值时,温度控制器输出开关量到电缆控制柜使其跳闸。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电缆及电缆中间接头高温报警保护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使用测温电缆实时监控电缆及电缆中间接头的温度数据,并将温度数据传输给远程工控机;远程工控机检测到温度异常时,进行报警;
2)温度传感器将采集的电缆及电缆中间接头的温度数据传输给温度控制器;
3)当温度控制器获得的温度数据超过第一限值时,温度控制器触发声光报警器和温度控制器内部的计时器,声光报警器报警;
4)温度控制器的内部计时器计时时间超过60秒时,温度控制器触发降温驱动装置,驱动自动降温装置对电缆及电缆中间接头进行降温;
5)当温度控制器获得的温度数据超过第二限值时,温度控制器输出开关量到电缆控制柜使其跳闸。
按上述方案,所述第一限值为100度,第二限值为120度。
本发明产生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装置可以有效隔绝外界高温环境对电缆的影响,发明装置及方法可以实行计算机实时温度监测系统,及时进行报警,电缆中间接头的现场也会有声光报警,可以有效避免重大经济损失,对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声光报警器,2-温度传感器,3-温度控制器,4-石棉保护层,5-外壳,6-被保护电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一冶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一冶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5895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