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铜管拉拔内膜油组合物及其用途有效
申请号: | 201310260082.9 | 申请日: | 2013-06-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50576B | 公开(公告)日: | 2016-10-12 |
发明(设计)人: | 李晓阳;李谨;张旭;王士庭;吴滨;杨志东;胡晓辉;杨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M169/04 | 分类号: | C10M169/04;C10N30/04;C10N30/06;C10N40/24 |
代理公司: | 上海硕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31251 | 代理人: | 王法男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铜管 拉拔 内膜 组合 及其 用途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铜管拉拔内膜油组合物及其用途。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电力、电子、汽车以及家用电器工业的发展,铜管特别是用于热交换器铜管的需求量日益增长,铜管生产厂正在逐渐地把直链拉拔工艺,改变成盘管拉拔工艺。这是由于后者生产效率高、成品率高、拉拔力小以及可以生产出长度较长、能适应上述工业自动生产线使用要求的成盘铜管。
众所周知,铜管拉拔加工属于塑性加工范畴,与钢材加工不同,例如不需要很高的极压性能却对抗磨和减摩要求较高,对铜腐蚀要求较高,退火无残留等。
铜管经过拉拔管径和壁厚均明显缩小,内外壁均需要涂覆润滑油品;为了消除拉拔时产生的应力并达到合适的硬度和强度,铜管需要进行退火。文献CN1270210A公开了一种铜管拉拔润滑油复合添加剂,它基本上由释释溶剂、油性剂、极压剂、防锈剂、腐蚀抑制剂、光亮剂和抗乳化剂组成。但是其退火清净性无法满足要求,拉拔工序后必须经过清洗工序才能进行退火。文献“合成润滑材料,2005,1672-4364”公开了一种酯型铜管拉拔油,该文献仅强调了与制冷剂134a的良好相容性,对退火清净性的考察则仅仅通过480℃恒温30分钟后目测残留,没有体现出残留量和终点温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是现有技术存在油品由于退火清净性不够,退火前必须进行清洗的问题,提供一种新的铜管拉拔内膜油组合物。该组合物退火清净性好,拉拔工序后可以不经过清洗工序,直接进行退火。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二是提供一种与解决技术问题之一相对应的铜管拉拔内膜油组合物的用途。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之一,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铜管拉拔内膜油组合物,以重量份数计,包括以下组份:
a)5~35份的油性剂;
b)30~70份的增粘剂;
c)0.01~0.5份的防腐蚀剂;
d)5~35份的基础油;
所述油性剂选自脂肪酸酯或脂肪醇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增粘剂选自聚异丁烯或乙丙共聚物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防腐蚀剂选自苯并三氮唑或噻二唑衍生物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基础油选自精制矿物油,40℃运动黏度在35mm2/s以下。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以重量份数计,油性剂的用量为5~30份,增粘剂的用量为40~60份,防腐蚀剂的用量为0.02~0.3份,基础油的用量为10~30份。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脂肪酸酯选自油酸酯、棕榈酸酯、邻苯二甲酸酯或己二酸酯中的至少一种。更优选地,所述脂肪酸酯选自油酸甲酯、棕榈酸丁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或己二酸二辛酯中的至少一种。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脂肪醇选自十二醇、十六醇、油醇或C12-14混合醇的至少一种。更优选地所述脂肪醇选自C12-14混合醇。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聚异丁烯分子量为350~3500。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乙丙共聚物分子量为0.5×105~2.5×105。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基础油选自溶剂精制基础油或加氢精制基础油中的至少一种。
本发明组合物的制备方法为:将基础油加入调和釜中,当温度为55~65℃时,加入所需量的油性剂、增粘剂、防腐蚀剂,恒温搅拌60分钟以上,搅拌均匀后经检验出料。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之二,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上述铜管拉拔内膜油组合物用于铜管拉拔加工过程。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铜管拉拔内膜油组合物的组份、重量份数以及优选范围与解决技术问题之一所采取的技术方案相同。
本发明通过优选原料,特别是选用脂肪酸酯或脂肪醇中的至少一种作为油性剂,选用40℃运动黏度在35mm2/s以下的低粘度基础油,充分发挥各组份的协同作用,在保证润滑的情况下,提高了产品的退火清净性,加工后铜管可以直接进行退火,取得了较好的技术效果。
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阐述。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5】
将所需量的基础油、油性剂、增粘剂、防腐蚀剂混合,加热至60℃,恒温搅拌60分钟,检验合格后罐装。其中各组份及其重量份数见表1,产品性能见表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6008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工试片
- 下一篇:一种基于弧形足‑蹼转换机构的两栖推进复合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