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龙眼和荔枝的属间杂交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260296.6 | 申请日: | 2013-06-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2979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02 |
发明(设计)人: | 刘成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H1/02 | 分类号: | A01H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0642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龙眼 荔枝 属间杂交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龙眼和荔枝的属间杂交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是龙眼的原产地,具有2000多年的种植历史。龙眼是风味优美、营养丰富、食药兼优的滋益果品,很受消费者欢迎,所以近15年来生产规模迅速发展,总产量不断攀升,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最大生产国(我国龙眼的栽培面积和总产量分别占世界总面积和总产量的73%和60%)和最大消费国,但由于我国龙眼主栽品种突出存在品种结构单一、抗寒性普遍较弱、成熟期非常集中,导致生产上经常遭遇周期性寒冻害而大幅减产甚至绝产,而在丰收年份这因集中上市(仅广东省每日上市量超过2万吨),销售压力越来越大,市场压力空前之大。由于市场持续低迷,种植效益大幅滑坡,不少果园被迫丢荒、放弃采收甚至砍树毁园,种植者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难以为继。
因此,通过创新性的育种手段,培育常规育种手段不能实现的新品种,是解决龙眼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在龙眼荔枝属间杂交方面,目前国外还没有成功的现有技术。国外有研究者(McConchie,1994)曾经尝试了“龙眼×荔枝”的属间杂交工作,但完全没有成功,原因是荔枝的花粉不能在龙眼的柱头上萌发,所以无法实现授粉受精,得不到杂交种子,也就得不到杂种后代。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龙眼和荔枝的属间杂交方法,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拟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一方面涉及一种龙眼和荔枝的属间杂交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在雄花盛花期采集荔枝父本的雄花,经过干燥、研磨和过筛,分离出父本花粉;
(2)在进行属间杂交之前,先对龙眼母本植株进行彻底的去雄处理,然后将不同龙眼品种的混合灭活花粉喷布母本树雌花的柱头,在柱头上创造良好的授粉受精环境;
(3)将步骤(1)中制备的荔枝生活花粉与步骤(2)中制备的龙眼混合灭活花粉混合,用蔗糖+硼酸混合溶液配制成花粉悬液,均匀喷布在母本树的雌花柱头上,每日一次,连续授粉3-5天;
(4)按常规操作及时喷布保果药剂,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直至果实成熟;
(5)采收果实,取出种子,催芽处理后播种育苗,鉴定筛选真杂种,然后将属间真杂种苗定植于田间,从中筛选具有生产或育种应用价值的创新种质。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荔枝父本为紫娘喜荔枝。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的龙眼母本为华农早龙眼。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步骤(3)中的混合溶液包括0.5-1.5%蔗糖+0.05-0.15%硼酸。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步骤(5)中的真杂种鉴定筛选方法为取待鉴定植株的叶片进行SSR和SRAP分子标记分析。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具有生产或育种应用价值的创新种质包括具有抗寒性的属间杂种和/或成熟期不同于常规品种或者成熟期自身相差30天以上的属间杂种。
本发明的方法通过改善母本树(龙眼)柱头上的授粉受精环境,使得父本(荔枝)至少一部分的花粉能够萌发,成功实现授粉受精,产生杂交种子,培育出具有生产或育种应用价值的杂交苗。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1)在雄花盛花期采集父本(紫娘喜荔枝)的雄花,经过干燥、研磨和过筛,分离出纯净而且生活力强的父本花粉;
(2)在进行属间杂交之前,先对母本(华农早龙眼)植株进行彻底的去雄处理,然后以4-5个不同龙眼品种(具体是石硖,储良,古山二号,灵龙,华农早)的混合灭活花粉喷布母本树雌花的柱头,在柱头上创造良好的授粉受精环境。
(3)将步骤(1)中制备的荔枝生活花粉与步骤(2)中制备的龙眼混合灭活花粉等量混合,用1%蔗糖+0.01%硼酸溶液配制成花粉悬液,均匀喷布在母本树的雌花柱头上,每日一次,连续授粉3-5天,直到柱头枯萎失去受精能力为止。
(4)按常规操作及时喷布保果药剂,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直至果实成熟。
(5)采收果实,取出种子,催芽处理后播种育苗。
(6)待小苗生长到10片以上叶片时,取幼嫩叶片按照课题组发表的方法(刘成明等,2002,园艺学报)提取DNA,然后进行SRAP和SSR分子标记分析,结果表明,在149株候选杂交苗中鉴定出52株真杂种,两种分子标记鉴定的属间真杂种率为34.9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农业大学,未经华南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6029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高铁系统用电缆固定卡箍
- 下一篇:一种锂离子电池及其磷酸铁锂正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