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吸附MTO尾气中挥发性氧化物的净化剂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310263393.0 申请日: 2013-06-27
公开(公告)号: CN104248941A 公开(公告)日: 2014-12-31
发明(设计)人: 陈松;张颖;黄文氢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
主分类号: B01J20/04 分类号: B01J20/04;B01J20/32;B01D53/02
代理公司: 北京卫平智业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92 代理人: 符彦慈;杨静
地址: 100728 北*** 国省代码: 北京;1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用于 吸附 mto 尾气 挥发性 氧化物 净化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除去挥发性氧化物的净化剂,属于大气污染净化领域,具体说是用于吸附MTO(甲醇制乙烯丙烯)尾气中挥发性氧化物的净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MTO工艺的原料甲醇和二甲醚对人体的毒性相对较低,但由其转化生成的其它挥发性氧化合物特别是醛类对人体有剧毒。以甲醛为例,通常状态下为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在0.06×10-6mg/m3浓度时,儿童就能引起哮喘。在0.1×10-6mg/m3浓度时,就能产生异味和不适感。在0.6×10-6mg/m3浓度时,就能刺激眼睛和喉咙,浓度更高时产生呕吐和气喘甚至肺水肿。达到30×10-6mg/m3浓度时,人立即死亡。因此国家环保标准,环境中的甲醛气体最高允许浓度为0.05×10-6mg/m3

目前,国内外MTO尾气采用的脱挥发性氧化物方法主要有湿式法和干式法,湿式法通过气液交换将气体中的氧化物转移到液相中,有比较高的脱氧化物容量,干式法通过气固交换将气体中的氧化物吸附到净化剂中,有比较高的脱氧化物精度。湿式法脱烯烃中氧化合物的专利如美国环球油品公司(UOP)的美国专利US4814517,采用正丁烷液相分离C4烯烃中的甲醇和二甲醚。干式法脱烯烃中氧化合物的专利如中国专利CN101884905A公开了一种碱金属改性4A、5A、ZSM-5分子筛吸附净化烃类物流的方法。将脱氧化物的净化剂应用在环境净化领域由于要求脱氧化物精度很高,国内还没有专利报道。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用于吸附MTO尾气中挥发性氧化物的净化剂及其制备方法,该净化剂在常温下,可通过化学吸附除去工业生产或实验过程中MTO尾气中对人体有害的挥发性氧化物,其成分简单,容易获取,成本低廉,净化剂制备过程简单,原料易得,生产成本低,无环境污染。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用于吸附MTO尾气中挥发性氧化物的净化剂,包括载体和活性组分,其特征在于:

所述载体为硅胶颗粒,

所述活性组分包括:可溶性钠盐或可溶性钾盐其中的一种、可溶性钙盐或可溶性镁盐其中的一种,以及可溶性锌盐;

按质量百分比计各组分配比为:

硅胶颗粒为92.5%~98.5%;

可溶性钠盐为0.5%~5.0%;

可溶性钾盐为0.5%~2.5%;

可溶性钙盐为0.5%~2.5%;

可溶性镁盐为0.5%~5.0%;

可溶性锌盐为0.5%~2.5%。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可溶性钠盐为氯化钠或硫酸钠,所述可溶性钾盐为氯化钾或硫酸钾,所述可溶性钙盐为氯化钙,所述可溶性镁盐为氯化镁或硫酸镁,所述可溶性锌盐为氯化锌或硫酸锌。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各组分的配比以质量百分比计,载体硅胶颗粒为94~96%,可溶性钠盐为2.0%~4.0%、可溶性钾盐为1.0%~2.0%、可溶性钙盐为1.0%~2.0%,可溶性镁盐为2.0%~4.0%,可溶性锌盐为1.0%~2.0%。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硅胶颗粒的指标为:孔容积0.40~1.80ml/g,比表面>400m2/g,直径1~2mm。

用于吸附MTO尾气中挥发性氧化物的净化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净化剂包括载体和活性组分,

所述载体为硅胶颗粒,

所述活性组分包括:可溶性钠盐或可溶性钾盐其中的一种、可溶性钙盐或可溶性镁盐其中的一种,以及可溶性锌盐;

按质量百分比计各组分配比为:

硅胶颗粒为92.5%~98.5%;

可溶性钠盐为0.5%~5.0%;

可溶性钾盐为0.5%~2.5%;

可溶性钙盐为0.5%~2.5%;

可溶性镁盐为0.5%~5.0%;

可溶性锌盐为0.5%~2.5%;

具体制备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1)按配比取可溶性钠盐或可溶性钾盐其中的一种、可溶性钙盐或可溶性镁盐其中的一种以及可溶性锌盐,将三种可溶性金属盐分别配制成钠盐或钾盐水溶液、钙盐或镁盐水溶液、锌盐水溶液;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6339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