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船舶能效监控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310264629.2 | 申请日: | 2013-06-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2418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25 |
发明(设计)人: | 曾向明;胡以怀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海事大学 |
主分类号: | G05B19/418 | 分类号: | G05B19/418 |
代理公司: | 上海三和万国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30 | 代理人: | 陈伟勇 |
地址: | 201306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船舶 能效 监控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船舶节能领域,具体是一种船舶能效监控系统。
背景技术
为了降低船舶能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国际海事组织(IMO)下属海上环境保护委员会(MEPC)在2009年7月举行的第59届会议上,公布了操作性能耗指标。 2011年7月IMO再次制定了MEPC.203(62)决议,倡导各船舶营运人采用各种手段减少船舶能耗,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目前,船舶节能基本上可以从设计节能、管理节能、技术节能和营运节能四方面入手。而能效(包括能耗)监控是其中的一种重要辅助手段。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船舶能效监控系统,包括:数据采集箱、计算机、进油温度计、回油温度计、进油流量计、回油流量计、风速仪、风向仪、扭矩仪、转速仪、船首液位计、船尾液位计、卫星定位接收仪。
进油温度计用于检测发动机燃油进油温度,
回油温度计用于检测发动机燃油回油温度,
进油流量计用于检测发动机燃油进油流量,
回油流量计用于检测发动机回油流量,
风速仪用于检测海上风速,
风向仪用于检测海上风向,
扭矩仪用于检测船舶发动机输出扭矩,
转速计用于检测发动机转速,
船首液位计用于检测船首吃水量,
船尾液位计用于检测船尾吃水量,
卫星定位接收仪用于检测船舶航速与船位。
数据采集箱内含模拟数据采集模块,能将采集到的进油温度计、回油温度计、进油流量计、回油流量计、风速仪、风向仪、扭矩仪、转速仪、船首液位计、船尾液位计、卫星定位接收仪等各传感器的数据通过4-20mA电路接收并经过数字转换,通过RJ45接口连接传递给计算机,并储存在数据库中。计算机中装有数据分析软件,能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生成各种图表供船舶管理人员对船舶能效及能量使用效率进行监控。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船舶管理人员能根据能耗监控系统提供的数据和信息对船舶吃水、航速、航向以及发动机维护与修理计划、船体清洁计划进行调整,减少船舶油耗,提高船舶能源利用效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并提高船员节能减排意识。估计安装本系统的船舶能耗能减少5%以上。
附图说明
图1是船舶能效监控系统结构图;
图2是软件系统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船舶能效监控系统包括:数据采集箱1、计算机5、进油温度计11、回油温度计12、进油流量计13、回油流量计14、风速仪15、风向仪16、扭矩仪17、转速仪18、船首液位计19、船尾液位计20、卫星定位接收仪35。
进油温度计11用于检测发动机燃油进油温度,
回油温度计12用于检测发动机燃油回油温度,
进油流量计13用于检测发动机燃油进油流量,
回油流量计14用于检测发动机回油流量,
风速仪15用于检测海上风速,
风向仪16用于检测海上风向,
扭矩仪17用于检测船舶发动机输出扭矩,
转速计18用于检测发动机转速,
船首液位计19用于检测船首吃水量,
船尾液位计20用于检测船尾吃水量,
卫星定位接收仪35用于检测船舶航速与船位。
数据采集箱1内含模拟数据采集模块,能将采集到的进油温度计11、回油温度计12、进油流量计13、回油流量计14、风速仪15、风向仪16、扭矩仪17、转速仪18、船首液位计19、船尾液位计20、卫星定位接收仪35等各传感器的数据通过4-20mA电路接收并经过数字转换,通过RJ45接口连接传递给计算机5,并储存在数据库中。计算机5中装有数据分析软件,能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生成各种图表供船舶管理人员对船舶能效及能量使用效率进行监控。
硬件检测到的信息要求存入数据库,数据库包含内容有:
1. 进油温度计读数
2. 回油温度计读数
3. 进油流量计读数
4. 回油流量计读数
5.根据上述两项计算出的实时油耗量
6.扭矩仪读数
7.转速计读数
8.根据上述两项计算出的主机功率
9. 船首液位计读数
10. 船尾液位计读数
11.根据上述两项计算出的吃水差
12.风速
13.风向
14.根据上述两项计算出的风影响因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海事大学,未经上海海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6462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