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大型非能动核电厂熔融物堆内和堆外滞留相结合的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310264749.2 | 申请日: | 2013-06-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7858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12 |
发明(设计)人: | 刘鑫;黄高峰;方立凯;曹克美;张琨;王佳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 |
主分类号: | G21C9/016 | 分类号: | G21C9/016 |
代理公司: | 核工业专利中心 11007 | 代理人: | 程旭辉;卢慧 |
地址: | 200233***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大型 能动 核电厂 熔融 物堆内 滞留 相结合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大型非能动压水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大型非能动核电厂熔融物堆内和堆外滞留相结合的装置。
背景技术
堆芯捕集器技术的使用可以使压力容器出来的熔融物有效的滞留在某一装置中,通过采用相应的熔融物堆外冷却技术,可以有效防止堆芯熔融物与混凝土的相互作用,从而减小安全壳底部熔穿的风险,并显著减少裂变产物向环境的释放,极大降低严重事故下的放射性后果。
在现有的大型非能动压水堆核电厂的设计中,采用了熔融物堆内滞留(In-vessel retention)的技术来确保反应堆压力容器下封头不发生失效,从而防止堆外蒸汽爆炸和熔融物与混凝土相互作用的发生。然而,IVR的成功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因此,IVR也有失效的风险,IVR失效后,堆芯熔融物将从压力容器向堆腔释放,如果堆腔内有大量的水,将发生蒸汽爆炸,堆芯熔融物与混凝土的相互作用也随之发生,极有可能导致大量放射性物质向环境释放。因此,需要在原有IVR技术的基础之上,增设一套熔融物堆外滞留装置,在IVR失效后,可以有效滞留堆芯熔融物,防止地板熔穿等事件的发生,从而实现堆内熔融物滞留与堆外熔融物滞留的有机结合,实现核电厂安全的纵深防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大型非能动核电厂熔融物堆内和堆外滞留相结合的装置,在原堆腔基础之上再往下设计一个腔室,并且原堆腔的混凝土底板作为牺牲材料,当IVR成功时实现熔融物堆内滞留,当IVR失效时实施熔融物的堆外滞留。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大型非能动核电厂熔融物堆内和堆外滞留相结合的装置,包括混凝土牺牲层、堆芯捕集器腔室、堆芯捕集器难熔层、冷却通道入口、冷却通道出口和堆芯捕集器底部冷却通道;其中,反应堆堆腔底部设置有混凝土牺牲层,混凝土牺牲层下部设有密封的堆芯捕集器腔室,堆芯捕集器腔室下部设置锅状的堆芯捕集器难熔层,堆芯捕集器难熔层下部沿圆周布置有圆环形的堆芯捕集器底部冷却通道,堆芯捕集器底部冷却通道上设有冷却通道入口、冷却通道出口,堆芯捕集器腔室、堆芯捕集器难熔层、堆芯捕集器底部冷却通道一起组成堆芯捕集器。
所述堆芯捕集器采用难熔材料制成,优选氧化镁或者氧化锆。
所述堆芯捕集器底部冷却通道采用非能动设计,从位置较高的储水箱向堆芯捕集器底部冷却通道进行重力注射,通过吸收堆芯捕集器的热量,汽水混合物从堆芯捕集器底部冷却通道的出口出去,后续经过水蒸汽凝结和收集,又重新回至储水箱内,从而实现非能动的冷却。
所述混凝土牺牲层的厚度在0.2m-4m之间。
本发明的进步之处在于:本发明提出了一套熔融物堆外冷却与IVR系统进行有机结合的装置,当IVR成功时,可以实现熔融物的堆内滞留;当IVR失效以后,可以先将熔融物收集在反应堆堆腔内,通过不断侵蚀混凝土底板,在混凝土底板被熔穿以后,熔融物将进入堆芯捕集器难熔层,通过堆芯捕集器底部冷却通道的非能动冷却,实现熔融物的堆外滞留,从而增强大型非能动压水堆核电厂缓解严重事故的能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反应堆压力容器;2—保温层出口;3—保温层;4—混凝土牺牲层;5—堆腔注水入口;6—反应堆堆腔;7—堆芯捕集器腔室;8—堆芯捕集器难熔层;9—冷却通道入口;10—冷却通道出口;11—堆芯捕集器底部冷却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描述。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大型非能动核电厂熔融物堆内和堆外滞留相结合的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混凝土牺牲层4、堆芯捕集器腔室7、堆芯捕集器难熔层8、冷却通道入口9、冷却通道出口10和堆芯捕集器底部冷却通道11;其中,反应堆堆腔6底部设置有混凝土牺牲层4,厚度在0.2m-4m之间,混凝土牺牲层4下部设有密封的堆芯捕集器腔室7,堆芯捕集器采用难熔材料制成,优选氧化镁或者氧化锆,堆芯捕集器腔室7下部设置锅状的堆芯捕集器难熔层8,堆芯捕集器难熔层8下部沿圆周布置有圆环形的堆芯捕集器底部冷却通道11,堆芯捕集器底部冷却通道11上设有冷却通道入口9、冷却通道出口10,堆芯捕集器腔室7、堆芯捕集器难熔层8、堆芯捕集器底部冷却通道11一起组成堆芯捕集器,反应堆压力容器1、保温层出口2、保温层3、堆腔注水入口5、反应堆堆腔6为现有设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未经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6474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矿用环保型电力电缆
- 下一篇:非易失性半导体存储装置及其读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