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全自动钻针研磨设备及使用该研磨设备的研磨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266236.5 | 申请日: | 2013-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5038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16 |
发明(设计)人: | 欧阳建英;梁启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特新电路板器材(东莞)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4B19/16 | 分类号: | B24B19/16;B24B49/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3380 广东省东莞市茶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全自动 研磨 设备 使用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机械加工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全自动钻针研磨设备及使用该研磨设备的研磨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自动钻针研磨设备是通过四个图像传感器分别进行钻针的刃长与直径检测、定位检测、进刀量检测及刃面检测,并且是在入料区、排料区、研磨区和检测区之间分别由机械手臂及转换手臂交替传送钻针。具体的做法是,在钻针入料后,需经过机械手臂将钻针传送至检测区,由第一图像传感器进行刃长和直径检测,再由转换手臂将钻针传送至研磨区,由第二图像传感器及砂轮进行定位研磨,再由第三及第四图像传感器进行进刀量检测及刃面检测,完成后再由机械手臂将钻针输出,此方法在钻针传送环节需要耗费大量时间,而且需要用到四个图像传感器,设备成本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全自动钻针研磨设备,其只采用了两个图像传感器,克服现有设备成本高的不足。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全自动钻针研磨设备,包括机体,所述机体一侧设置有入料区、排料区、毛刷装置及不良品区,所述机体另一侧设置有钻针夹持装置,靠近所述钻针夹持装置处设置有用于检测刃长、钻径、角度补正及进刀量的多功能检测装置、刃面检测装置和钻针研磨装置,在所述入料区和钻针夹持装置之间设置有自动取针装置,所述多功能检测装置设置有第一图像传感器,所述刃面检测装置设置有第二图像传感器。
所述钻针夹持装置设置有钻针旋转夹座。
所述自动取针装置设置有取钻夹和卸钻夹。
所述钻针研磨装置包括相对设置有左砂轮和右砂轮。
所述钻针旋转夹座设置有用于钻针停靠的V型槽。
本发明的全自动研磨设备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采用了两个图像传感器,由两个图像传感器即可同时执行钻针的研磨与检测工作,降低了设备所需的成本,而且将研磨及检测的工作集中至钻针夹持装置处,省去了传送钻针所耗费的时间,提高了钻针的研磨效率。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钻针研磨方法,研磨步骤如下:
步骤1,由入料区将未研磨的钻针从钻针盒输送至毛刷装置处;
步骤2,由毛刷装置将未研磨的钻针进行除屑处理;
步骤3,由自动取针装置的取钻夹将步骤2处理过的钻针夹持移至钻针旋转夹座;
步骤4,由第一图像传感器对步骤3转移的钻针进行刃长、钻径、角度补正及进刀量进行检测处理;
步骤5,若刃长及钻径符合标准,即由钻针旋转夹座将步骤4检测通过的钻针的刃面转正,水平倒立承靠于V型槽上,由钻针旋转夹座夹持钻针在钻针研磨装置的左砂轮和右砂轮之间水平横移,对钻针进行研磨处理;若刃长及钻径不符合标准,则由自动取针装置的卸钻夹将没有通过步骤4检测的不良钻针夹持至不良品区;
步骤6,经过步骤5研磨后钻针由钻针旋转夹座倒回预定的检测位置,由第二图像传感器对钻针进行刃面检测;
步骤7,经过步骤6的检测后,若钻针检测为良品,则由卸钻夹夹持钻针至入料区,钻针的研磨工作完成;若钻针检测为不良品,则再重复步骤4至6的动作;
步骤8,经过第二次研磨及检测后,若为良品钻针,则由卸钻夹夹持钻针至入料区,钻针的研磨工作完成;若仍为不良品,则由卸钻夹将该钻针夹起,再将该钻针移动至不良品区。
在执行步骤4至6期间,自动取针装置移动至入料区,由取钻夹夹持未研磨的钻针,并且移动至钻针旋转夹座。
在步骤7或步骤8取钻夹将未研磨的钻针插入钻针旋转夹座后,则重复步骤4至步骤8的动作,以完成多个钻针的研磨工作。
在完成所有的钻针研磨工作后,由入料区将钻针盒推至排料区,再由排料区将钻针盒取出。
本发明的钻针研磨方法的有益效果:本发明将研磨及检测的工作集中至钻针夹持装置处,省去了传送钻针所耗费的时间,提高了钻针的研磨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钻针研磨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钻针研磨设备的毛刷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钻针研磨设备的不良品区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钻针研磨设备的自动取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钻针研磨设备的多功能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的钻针研磨设备的钻针研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的钻针研磨设备的刃面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在图1至图7中:
20——入料区
30——排料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特新电路板器材(东莞)有限公司,未经特新电路板器材(东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6623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摆臂环抛机
- 下一篇:一种用于低温钢板的电渣焊实芯焊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