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带水修复管渠和跌落井用的导流槽和修复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266304.8 | 申请日: | 2013-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5100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31 |
发明(设计)人: | 徐依亮;王德海;李建兴;曹铭青;曹桂红;杨传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3F3/04 | 分类号: | E03F3/04 |
代理公司: | 淄博佳和专利代理事务所 37223 | 代理人: | 张雯 |
地址: | 255400 山东省淄博***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修复 跌落 导流 方法 | ||
技术领域
一种带水修复管渠和跌落井用的导流槽和修复方法,属于环境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混凝土浇筑的管渠、检查井、跌落井的修复方法。
背景技术
排海管渠,是废水排海用管道。管渠采用现浇混凝土暗渠,管壁厚一般在200 mm,管径分为1200×1400mm、1400×1400mm、1600×1400mm、DN2000mm、2×DN1500mm等型号,排海管渠的长度较长,排水量较大,需设数百座检查井和数十座跌落井。排海管渠自建成投用后,不会停止排水。由于水流长期的冲刷,部分管渠会出现管壁变薄现象,尤其是部分流速快的跌落井管壁变薄现象更明显。排水管渠变薄易造成污水渗透、污染地下水源,造成环境污染。
为解决上述问题,避免管壁变薄造成污水渗透,需修复部分管壁变薄的管渠和跌落井。目前混凝土管渠、跌落井修复的主要方法是停水或铺设导流明渠后修复。2011年8月上海黄浦江上游引水工程输水管渠检修,在管渠全线停役后,对相应渗漏的沉降缝采取内贴Ω型橡胶止水带予以修复。停水或铺设导流明渠修复混凝土管渠,修复时间长、费用高。
为保证废水产地的生产连续运行,排海管渠不具备停水条件,且部分管渠不具备修建导流明渠条件。为避免管壁变薄渗透污染地下水,提出“管线内部导流”的方案,设计研发了高流速带水修复管渠、跌落井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在修复管渠、跌落井的同时保证排水安全废水管一种带水修复管渠和跌落井用的导流槽和修复方法。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带水修复管渠和跌落井用的导流槽,包括三块相连的导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流板均为U型板,分别为依次相连的扬水板、落水板、缓冲板,其中扬水板较水平面角度上扬,落水板角度下倾,缓冲板下倾角度较落水板小;落水板两边沿中部各设有一根竖直的灌浆管。
所述的导流板边沿均设有铆钉固定孔。导流槽通过其上的铆钉与原井壁紧密相连。
所述的灌浆管顶端为混凝土注入口。
所述的各导流板间的连接处设橡胶垫密封。加橡胶密封,防止水经导流槽与原井壁之间通过。
所述扬水板的上扬角度在5o ~15o,落水板角度下倾角度在10o ~15o,缓冲板下倾角度在0o ~5o。
现场施工操作前,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损坏跌落井的管渠类型,排海管渠有圆形,方形、椭圆形管渠,根据不同类型制作相应半圆形,直角U型,半椭圆形的导流槽。
一种利用上述带水修复管渠和跌落井用的导流槽的带水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具体实施步骤为:
1、拆除待修补管渠处顶板或跌落井井盖,测量管渠尺寸;
2、根据测量尺寸制作待修补管渠内径尺寸的导流槽,在待修补管渠处安装导流槽,利用铆钉使之与原井壁紧密相连;水经导流槽进入后续管渠;
3、通过导流槽的灌浆管将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灌浆入导流槽与待修补管渠之间的变薄管壁处,导流槽与混凝土结合为一体。
灌浆后,将管渠顶部盖板恢复工作,开挖回填,路面恢复、清理施工现场等工作。
本发明将导流槽与混凝土牢固的结合为一体,可达到管渠修复及原管渠二次保护的目的。
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由水泥、沙子、鹅卵石及抗分散性的粘合剂等制成的混凝土,广泛用于水下混凝土施工和建筑物的水下修补。水下不分散混凝土有以下特性:
(1)抗分散性:粘稠度较好,具有一定的抗分散性,修复效果好;
(2)具有良好流动性和填充性:具有“自流平”功能,流动性强,填充性能好,确保修复到位;
(3)缓凝性:有一定的延缓凝固特性,确保“自流平”功能。
本发明是一种高流速带水修复管渠、跌落井技术;通过现场施工,在一定水流速、流量情况下加入固定的导流槽与原管渠壁之间形成“静水”区域,即确定最佳带水方式;在静水区域采用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灌浆,导流槽与混凝土牢固结合为一体,可达到修复管渠、跌落井及原管渠二次保护的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6630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3D高度检测机构
- 下一篇:一种用于治疗慢性胃炎的胃苏连榆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