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砌墙与金属墙之间的可变形衔接方法及可变形衔接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10267985.X | 申请日: | 2013-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5257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16 |
发明(设计)人: | 吴璇;郑平;张轩 | 申请(专利权)人: | 内蒙古电力勘测设计院 |
主分类号: | E04G21/14 | 分类号: | E04G21/14;E04B2/00;E04B1/68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10010 内蒙古*** | 国省代码: | 内蒙古;1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砌墙 金属 之间 变形 衔接 方法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墙体衔接方法及衔接结构,具体为砌块内墙面与金属墙板内墙面可变形衔接方法及可变形衔接结构。
背景技术
在建筑领域,经常可以碰到墙体需要衔接的状况。特别是不同材质的多个墙体,需要进行相互连接,并满足一定的强度、防水、防燃等要求。例如,门窗与墙体连接方法主要有钢附框连接、燕尾铁脚焊接连接、燕尾铁脚与预埋件连接、固定钢片射钉连接、固定钢片金属膨胀螺栓连接等几种。门窗与钢筋混凝土墙体的连接可用固定钢片(或燕尾铁脚)射钉或金属膨胀螺栓连接等。当采用固定钢片连接固定门窗时,门窗四周边框与墙体之间的缝隙应采用水泥砂浆塞缝。水泥砂浆塞缝能使门窗外框与墙体牢固可靠地连接,并对门窗的框料起着重要的加固作用。当缝隙采用聚胺脂泡沫填缝剂或其它柔性材料填塞时,固定钢片应采用燕尾铁脚代替,以保证门窗与墙体的连接固定可靠度。
在一些大型工程中,如发电工程中,输煤栈桥、通廊处,建筑物的砌块内墙面与金属墙板内墙面衔接,此处设计对于两种不同规格材质墙体的连接其关键性作用,且同时起到变形缝的作用,与常规的建筑墙体连接的需求完全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封堵材料,针对不同的衔接缝宽进行填充连接。而目前,针对发电工程中,输煤栈桥、通廊处,建筑物的砌块内墙面与金属墙板内墙面衔接处,并未有明确的构造做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提出一种全新的,砌块内墙面与金属墙板内墙面衔接方法及衔接结构,以解决发电工程中,输煤栈桥、通廊处,砌块内墙面与金属墙板内墙面衔接需求。
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为:提供一种砌墙与金属墙之间的可变形衔接方法,在施工时,可包括以下步骤由内至外实施:
(1)金属墙体外侧与砌体墙体外侧呈直线排列;
(2)清理墙体基层及缝内的表面浮土、砂浆块、施工过程中砂浆留下的沉积块,留出金属墙体与砌体墙间的缝;
(3)利用测量放线工具打出控制线;
(4)在金属墙体内侧以及临近砌体墙体内侧固定第一金属板材,该第一金属板材与砌体墙体内侧用膨胀螺栓固定,该第一金属板材与金属墙体用铆钉铆固,金属墙体、砌体墙体、第一金属板材构成一个不可变形的结构体系;
(5)在金属墙体和砌体墙体之间预留的缝内,填充有弹性的、憎水的、不易被挤出的填充材料填嵌缝隙;
(6)利用第二金属板材固定砌体墙体和金属墙体外侧,固定砌体墙体时使用膨胀螺栓,该第二金属板材与金属墙体外侧用拉铆钉铆固,第二金属板材在缝宽处具有可变形、伸缩的折叠部分,金属墙体、砌体墙体、第二金属板材构成一个可变形的结构体系。
其中缝宽X大小为50mm≤x≤200mm。
其中还可以在步骤(4)和步骤(5)之间增加在该第一金属板材与填充材料之间设置阻火带,阻火带向内弯曲。
其中膨胀螺栓纵向间距为300mm,砌体墙体与第一和第二金属板材搭接部分≥100mm。第一和第二金属板材上的铆钉纵向间距为250mm,第一和第二金属板材与钢柱搭接部分≥100mm。
其中填充材料可以是沥青麻丝、浸沥青木丝板、氯丁橡胶或泡沫塑料。
其中金属墙板为波形板,所述第一和第二金属板材与金属墙板搭接部分至少为波形板一个波高宽度。
一种砌墙与金属墙之间的可变形衔接结构,金属墙体外侧与砌体墙体外侧呈直线排列,金属墙体与砌体墙体留有一缝;在金属墙体内侧,以及临近砌体墙体内侧固定第一金属板材,该第一金属板材与砌体墙体内侧用膨胀螺栓固定,该第一金属板材与金属墙体外侧用拉铆钉铆固,金属墙体、砌体墙体、第一金属板材构成一个不可变形的结构体系;在金属墙体和砌体墙体之间预留的缝内,填充有弹性的、憎水的、不易被挤出的材料;利用第二金属板材固定砌体墙体和金属墙体外侧,固定砌体墙体时使用膨胀螺栓,该第二金属板材与金属墙体外侧用拉铆钉铆固,第二金属板材在缝宽处具有可变形、伸缩的折叠部分,金属墙体、砌体墙体、第二金属板材构成一个可变形的结构体系。
本发明衔接方法及衔接结构的采用,相对常规做法及结构有如下技术优点:
(1)安装规范,施工简便,节省材料。
(2)外形美观,不同材质墙体衔接紧密。
(3)适应较大尺度范围内的缝宽。
(4)解决之前没有明确规范,施工随意造成的材料浪费,构造马虎,使用不便,二次设计不合理问题。
(5)满足大型工程中对变形缝的需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衔接结构的主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内蒙古电力勘测设计院,未经内蒙古电力勘测设计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6798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