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柔性超高频抗金属电子标签无效
申请号: | 201310269671.3 | 申请日: | 2013-06-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9504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11 |
发明(设计)人: | 于名讯;陶福平;郭宇;厉宁;王雯;连军涛;宋宇华;赵秀芬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五三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6K19/067 | 分类号: | G06K19/067 |
代理公司: | 济南舜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205 | 代理人: | 苗峻 |
地址: | 250031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柔性 超高频 金属 电子标签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磁技术领域,涉及微波通信识别技术,特别涉及RFID(电子)标签电磁屏蔽设计技术。
背景技术
无线射频识别是一种利用射频实现的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RFID(电子标签)系统一般由读写器和电子标签组成,阅读器通过无线射频读取标签上的信息。RFID系统主要工作在低频、高频、超高频和微波等频段。
超高频射频识别技术由于具有较远的读取距离而获得现代供应链管理和交通管理的极大关注,在很多应用中,RFID标签需要贴附在金属物体表面,但是具有类偶极子天线的普通无源超高频RFID标签应用于金属表面时,其阻抗匹配,辐射效率和辐射方向都会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标签的性能变差,读写距离变短,甚至不能被有效读取。
针对该情况,一些国内RFID厂家专门设计了一些能用于金属表面的抗金属RFID标签,深圳航天华拓和广州舰艇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超高频抗金属标签为了降低金属表面对电子标签读写的影响,采用垫高电子标签的方法,在电子标签和金属之间增设一个绝缘层,如:陶瓷和复合材料,电子标签远离金属表面,实现减少金属的边界条件对电子标签读写影响的目的。
这些标签普遍存在体积大、加工复杂、安装条件要求高等问题,难以满足实际应用需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金属表面的柔性超高频抗金属电子标签,厚度薄、柔韧性好、读写距离远的电子标签。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采用柔性高磁导率吸波贴片作为绝缘夹层,利用吸波层上的吸波材料层吸收穿过电子标签的电磁波,屏蔽读写器信号源发射的超高频电磁波,消除电磁波在金属表面产生的电磁涡流,实现超高频抗金属标签的正常读写。
本发明涉及的柔性超高频抗金属电子标签,由电子标签1和标签基板2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标签基板2为柔性吸波贴片3双面覆绝缘层4的柔性复合结构,结构如附图1所示。
本发明涉及的柔性超高频抗金属电子标签,由电子标签1和标签基板2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标签基板2厚度介于0.2-2.0mm之间,磁导率不小于5。
本发明涉及的柔性超高频抗金属电子标签,由电子标签1和标签基板2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吸波贴片3厚度不低于标签基板2总厚度80%。
本发明涉及的柔性超高频抗金属电子标签,由电子标签和标签基板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双面覆绝缘层41和42的厚度与材质彼此独立,结构如附图2所示。
本发明涉及的柔性超高频抗金属电子标签,由电子标签和标签基板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层42表面设置保护层5,结构如附图2所示。
本发明涉及的柔性超高频抗金属电子标签,用于金属表面具有较好的抗金属性、性能优良、方向性好、读取距离远等优点,适用于物流管理、产品跟踪、产品防伪、仓储管理、车辆管理和枪支管理等应用领域。特别适用于金属表面不规则、凹凸的场合。
附图说明
图1 本发明涉及的柔性超高频抗金属电子标签结构示意图
图2 本发明涉及的柔性超高频抗金属电子标签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其中:1-电子标签,2-标签基板,3-柔性吸波贴片,4-绝缘层,5-保护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涉及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不作为对本发明涉及技术方案的限制。任何一种可以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均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
实施例一
以一种Gen2抗金属电子标签(90×60×0.8mm)为例说明,结构如附图1所示。
吸波层为NGC-XB2012-50贴片,尺寸90×60×0.5mm;绝缘层为0.02mm厚的聚酯薄膜(PET),两面相同,按照图2的结构次序,把吸波层两面用3M4377-50不干胶与绝缘层粘贴在一起,得到磁导率为25的柔性吸波贴片;再用3M4377-50 不干胶把超高频电子标签(DU9021,86×54×0.3mm)贴在柔性吸波贴片表面得到本发明涉及的柔性超高频抗金属电子标签。
该标签电子标签最佳读取距离2.5m,适用于频率范围860~960MHz。适用于各种基材表面,对基材表面形状和平整度无要求。
实施例二
以Gen2抗金属电子标签(105×50×1.0mm)为例说明,结构如附图2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五三研究所,未经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五三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6967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