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发动机曲轴前端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10271715.6 | 申请日: | 2013-07-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9808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20 |
发明(设计)人: | 卢祥林;蔚兴建;苏怀林;赵增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C3/06 | 分类号: | F16C3/06;F16D1/06;F16H55/17;F16H55/1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誉威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9 | 代理人: | 王正茂;丛芳 |
地址: | 537005 广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动机 曲轴 前端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动机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发动机曲轴前端结构。
背景技术
现在有发动机曲轴一般分为曲轴大小头,大头端为发动机输出端,小头端(发动机曲轴前端)一般为发动机各运动件动力端,依靠固定于曲轴小头的正时齿轮及机油泵齿轮传递扭矩,曲轴小头同时也会安装减振器,降低发动机振动或通过减振器上轮槽对外输出动力。
如图1所示,正时齿轮11和机油泵齿轮12隔着正时齿轮隔套13依次套设在发动机曲轴前端14上,并通过第一平键15与其键连接。减振器16与机油泵齿轮12隔着皮带轮隔套17套设在发动机曲轴前端14外端,并通过第二平键18与其键连接,以及再通过锁紧螺栓19沿发动机曲轴前端14轴线锁紧。
为满足依附于发动机曲轴前端14的各零件的安装,曲轴小头端一般需加工出满足正时齿轮及机油泵齿轮安装的键槽,满足减振器安装的螺纹孔。由于发动机前端一般集成大量零件,结构及空间尺寸要求紧凑,同时各零件也有一定速比的要求,就限制了正时齿轮的外形尺寸不能过大,正时齿轮过大的外形尺寸会影响发动机前端整体布置,正时齿轮外形尺寸的限制也限制了曲轴小头端的外径,安装减振器的锁紧螺栓螺纹孔需在限制的曲轴端上加工出来,同时也带来了问题,当发动机前端需要输出一个较大功率时,安装减振器的锁紧螺栓螺纹直径过小时则会出现锁紧螺栓断裂故障,安装减振器的锁紧螺栓螺纹直径过大时,发动机曲轴前端14的锁紧螺栓螺纹孔侧壁变薄,则又会出现曲轴小头断裂故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缺陷,提供了一种结构紧凑,在不改变曲轴前端外径的前提下,使发动机前端能传递出更大扭矩,并且保证了发动机曲轴端工作可靠性的发动机曲轴前端结构。
为达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发动机曲轴前端结构,包括:
发动机曲轴前端;
正时齿轮,过盈套设在发动机曲轴前端最内端;
机油泵齿轮,紧邻正时齿轮、过盈套设在发动机曲轴前端,其包括集成一体的中部机油泵齿轮本体、内端正时齿轮隔套和外端皮带轮隔套;
减振器,套设在机油泵齿轮的皮带轮隔套外端,并通过螺栓轴向固定。
上述技术方案中,发动机曲轴前端依靠所述正时齿轮及机油泵齿轮传递扭矩,减振器用于降低发动机振动或通过减振器上轮槽对外输出动力。
上述技术方案中,机油泵齿轮的外端端面周向开设有多个安装螺孔,减振器通过多个螺栓分别轴向螺接到多个安装螺孔内进行固定。
上述技术方案中,螺栓为外六角头螺栓。
上述技术方案中,机油泵齿轮的外端端面还开设有定位销孔,减振器通过定位销轴向插入定位销孔进行定位后,再通过螺栓进行固定。
上述技术方案中,定位销为柱销。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该发动机曲轴前端结构取消加工安装键槽及减振器安装螺纹孔,正时齿轮安装由原键槽结构改进为过盈配合连接,机油泵齿轮与皮带轮隔套集成,并与减振器连接,使用减振器不必安装于曲轴小头端,改变了减振器平键与紧固螺栓安装结构,在不改变曲轴前端外径的前提下,使发动机前端能传递出更大扭矩,并且保证了发动机曲轴端工作可靠性,避免了发动机曲轴前端受大扭矩冲击而断裂的故障或紧固螺栓受力过大断裂的故障。另外,发动机曲轴前端结构更为紧凑,将零件精简整合,从而降低了制造及维修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发动机曲轴前端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发动机曲轴前端结构的示意图;
附图说明:
11-正时齿轮,12-机油泵齿轮,13-正时齿轮隔套,14-发动机曲轴前端,15-第一平键,16-减振器,17-皮带轮隔套,18-第二平键,19-锁紧螺栓,21-发动机曲轴前端,22-正时齿轮,23-机油泵齿轮,24-减振器,25-定位销,26-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需要理解的是,本发明的以下实施方式中所提及的“上”、“下”、“左”、“右”、“正面”和“反面”均以各图所示的方向为基准,这些用来限制方向的词语仅仅是为了便于说明,并不代表对本发明具体技术方案的限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7171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铜互连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 下一篇:一种复合垫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