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交互式车辆定位管理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310273403.9 | 申请日: | 2013-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3715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02 |
发明(设计)人: | 金仁成;王则陆;赵萌;王震;王立鼎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8C17/02 | 分类号: | G08C17/02;H04N7/18;H04L29/08;G08G1/127 |
代理公司: | 大连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21200 | 代理人: | 赵连明;梅洪玉 |
地址: | 116024***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交互式 车辆 定位 管理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通信技术领域,涉及一种交互式车辆定位管理系统,主要用于车队管理和车辆防盗。
背景技术
GPRS(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即通用无线分组服务业务,通常被称为2.5G ,以其覆盖范围广、永远在线、接入时间短、按流量计费等特点迅速发展成为现在无线通讯的重要手段;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即全球定位系统,其具有精度高、全天候、高效率、操作简单等特点,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社会的发展,车辆的数目越来越多,对于车队来说,车辆的管理成为重要的工作,对于个人来说,车辆的安全也是一个重要的工作,因此,以GPRS和GPS相结合的车载定位系统应运而生。
随着嵌入式处理器的快速发展及通信业务的快速发展,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特别是现在智能机的普及,手机的功能也越来越多,上网功能只是其中一个,还有很多便携式设备,如平板电脑、上网本、笔记本等,都具有上网功能,利用这些便携设备来查询和控制车辆的位置,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
传统的车载防盗器,主要有机械式、电子式、生物识别式、网络式四大类。其中,机械式防盗器体积大,携带不方便;电子式防盗器误报率较高,通信距离有限;生物识别式则价格较高,启动时间太慢;网络式比较全面,但是受手机干扰器的影响。为了克服以上这几类防盗器的不足,将网络式和电子式组合使用,确保汽车的安全。
在传统的车载定位系统中,用户查询车辆信息的方式主要包括两种:①短信方式;②终端显示方式。两种查询方式都存在一定的缺点,前者比较麻烦且费用较高,后者也只能在车内查看不能远程操控。总之,传统的车载定位系统不能满足用户方便地查看车辆信息的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弥补传统车载定位系统的不足,提出了一种交互式车辆定位管理系统,利用控制中心的枢纽作用将车载终端的信息发送给用户。本系统能够让用户随时随地查看车辆信息,并对车辆进行实时控制,只要有能够上网的设备就能够实现对自己车辆的监控,实现了车辆的高效实时管理。
本发明为了实现上述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交互式车辆定位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系统包括车载终端、控制中心、用户终端三部分。其中,车载终端的GPS模块、GPRS模块、存储模块、摄像模块、接口模块直接与处理器模块相连接进行数据传输,传感器模块和执行器模块则是利用接口模块与处理器模块进行数据交换。主要利用GPS和传感器采集车辆的位置、速度、油量、发动机、ACC开关、车辆设防、车内图像等信息,并通过GPRS网络将这些信息发送至控制中心,还会根据车辆当前环境和控制命令控制相应的执行器,进行车辆的油路、车门、档位、电路等控制。控制中心起中心枢纽的作用,一方面接收车载终端的数据,并存入数据库中,以及下发控制命令给车载终端,另一方面能够给用户终端发送车载终端的信息。用户终端从控制中心取出车载终端信息并显示给用户。
车载终端还能够实现断点续传、GPRS盲区补点、软件远程更新、车辆设防、图像捕捉等功能;
控制中心能够同时连接多个车载终端和用户终端,实现数据和指令的传输和交互,并且有数据库来实现数据的存储。有两个服务器,一个是TCP服务器,用于和车载终端进行数据交互;另一个是WEB网页服务器,用于和用户进行数据交互;两个服务器之间以数据库为桥梁进行数据交互。
用户终端是用户手机、平板电脑、个人电脑等能够上网的便携设备。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利用GPS和GPRS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便携实时的车辆监控,节省安装费用,便于使用维护和管理;利用服务器作为中转站,增强系统的稳定性;能够采集车内图像,提供警察盗贼的样貌,方便开展追捕行动;具有定位和防盗两种功能,适合大部分车辆的管理和控制,集成度高,体积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系统网络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控制中心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车载终端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技术方案和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理工大学,未经大连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7340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