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感应加热煮饭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10273414.7 | 申请日: | 2013-07-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19674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22 |
发明(设计)人: | 奥田直;土师雅代;桐石卓 | 申请(专利权)人: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A47J27/00 | 分类号: | A47J27/00;A47J36/2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李辉;黄纶伟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感应 加热 煮饭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普通家庭、饭店等中使用的感应加热煮饭器。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对锅进行感应加热的感应加热煮饭器,这种感应加热煮饭器具有:加热线圈,其产生对锅进行加热的感应磁场;以及逆变器,其向加热线圈施加高频电流。
此外,对于产生感应磁场的加热线圈而言,当流过电流时,会由于加热线圈自身的电阻而发热,产生热损耗。
为了减小这样的热损耗,公知有具备冷却风扇而对加热线圈进行强制冷却的感应加热煮饭器。作为这样的结构,例如有日本特开平5-309037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感应加热煮饭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5-309037号公报
但是,在上述以往的感应加热煮饭器中,冷却风扇的动作声音大,例如在早晨或深夜等周围安静的状况下,可能会听到冷却风扇的风的噪声而妨碍睡眠。
此外,由于冷却风扇的存在,感应加热煮饭器的大小和重量增加,存在损害感应加热煮饭器的可搬运性和收纳性的问题,或者存在制造成本上升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以往的感应加热煮饭器中的问题,提供一种感应加热煮饭器,该感应加热煮饭器不需要冷却风扇的小型化或者不需要具备冷却风扇,不会增加感应加热煮饭器的大小、重量和制作成本,提高了可搬运性和收纳性。
为了解决上述以往的感应加热煮饭器中的问题,本发明的感应加热煮饭器具有:
煮饭器主体;
锅,其装卸自如地收纳在所述煮饭器主体内;
加热线圈,其产生对所述锅进行加热的感应磁场;
逆变器,其对所述加热线圈施加高频电流;
控制部,其控制对所述加热线圈施加高频电流的所述逆变器;以及
锅温度检测部,其检测所述锅的温度,
所述控制部构成为:
在将米浸泡在比米糊化的温度低的水中的浸泡过程的前半程中,根据所述锅温度检测部的检测温度,通过所述逆变器对所述加热线圈施加高频电流,使得所述锅达到预定的浸泡温度,
在所述浸泡过程的后半程中,停止所述逆变器对所述加热线圈施加的高频电流而使该加热线圈冷却,以使得该浸泡过程之后的过程中的所述加热线圈的最高温度成为不超过所述加热线圈的上限容许温度的温度。
本发明的感应加热煮饭器能够在不增加感应加热煮饭器的大小、重量和制造成本的情况下对逆变器中使用的元件进行冷却,能够在维持感应加热煮饭器的煮饭性能的同时提高可搬运性和收纳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煮饭器的结构的纵剖视图。
图2是概略地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煮饭器的电路图。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煮饭器中的煮饭过程图。
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感应加热煮饭器的结构的纵剖视图。
标号说明
1煮饭器主体,2锅,3盖,4内盖,5加热线圈,7逆变器,8控制部,9锅温度检测部,10保护框,14加热线圈温度检测部,15计时器。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第1方式的感应加热煮饭器具有:
煮饭器主体;
锅,其装卸自如地收纳在所述煮饭器主体内;
加热线圈,其产生对所述锅进行加热的感应磁场;
逆变器,其对所述加热线圈施加高频电流;
控制部,其控制对所述加热线圈施加高频电流的所述逆变器;以及
锅温度检测部,其检测所述锅的温度,
所述控制部构成为:
在将米浸泡在比米糊化的温度低的水中的浸泡过程的前半程中,根据所述锅温度检测部的检测温度,通过所述逆变器对所述加热线圈施加高频电流,使得所述锅成为预定的浸泡温度,
在所述浸泡过程的后半程中,停止所述逆变器对所述加热线圈施加的高频电流而使该加热线圈冷却,以使得该浸泡过程之后的过程中的所述加热线圈的最高温度成为不超过所述加热线圈的上限容许温度的温度。
在如上这样构成的本发明的第1方式的感应加热煮饭器中,在浸泡过程中,将米浸泡在比米糊化的温度低的水中,使米吸水,为了在浸泡过程以后的过程中,直至米的中心部都能够充分糊化,而将锅的温度调节为在预定浸泡时间的期间比米糊化的温度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未经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7341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