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提高丹桂插穗发根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277607.X | 申请日: | 2013-07-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1475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25 |
发明(设计)人: | 桂秋琪;殷正波;秦金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丹阳市保得生态农林开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G1/00 | 分类号: | A01G1/00 |
代理公司: | 镇江京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107 | 代理人: | 朱坤保 |
地址: | 212300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高 丹桂 发根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植物栽培领域,具体是一种提高丹桂插穗发根的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桂花为我国特有的园林观赏和经济价值很高的树种。桂花的栽培品种常见的有金桂、银桂、丹桂和四季桂四种,其中尤以金桂经济价值最高。它们的繁殖一般采用扦插、压条和嫁接等方法。但由于丹桂发根较少,造成繁殖系数低,成活率不高。由于桂花繁殖困难,加上种条来源限制,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发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提高丹桂插穗发根的栽培方法,切实有效的增加了丹桂的发根率,从而提高了丹桂的成活率。
本发明技术方案为首先通过使用植物细胞冻结剂使插穗枝条产生不定根,然后把产生不定根的插穗用萘乙酸和吲哚乙酸混合溶液浸泡后扦插。
所述方法使用的植物细胞冻结剂为食用胶、海藻胶、甘油、生长素、多维葡萄糖、黄腐酸、水杨酸中至少一种。
所述方法使用的萘乙酸和吲哚乙酸混合溶液的比例为1:2~4: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详细的描述:
实施例1
用当年萌发的嫩梢进行扦插。为使插穗健壮饱满,在冬季必须对采穗母树进行肥水管理。在采穗前1~2个月施2~3次速效肥料进行催条,如春季干旱还应注意灌水,实践表明:饱满和组织充实的枝条容易形成根的原始体,生根快,成活率高,而瘦弱的枝条则相反。插穗的长度8~10厘米。剪取的插穗应迅速放入室内通风阴凉处,并及时喷雾状水,湿润叶面,保持插新鲜状态。整修插穗时应保留顶叶5~6片,为避免扦插时过于拥挤以及防止叶片互相嵌合,可以将叶子剪半。据观察,桂花插穗大多在节上生根,而在节间生根较少,因而插入土中部分最好留1~2个节,如插穗末端刚好在节上那对生根更为有利。在插穗前通过使用植物细胞冻结剂使插穗枝条产生不定根,然后把产生不定根的插穗用萘乙酸和吲哚乙酸混合溶液浸泡后扦插。萘乙酸和吲哚乙酸的比例为1:2。
实施例2
用当年萌发的嫩梢进行扦插。为使插穗健壮饱满,在冬季必须对采穗母树进行肥水管理。在采穗前1~2个月施2~3次速效肥料进行催条,如春季干旱还应注意灌水,实践表明:饱满和组织充实的枝条容易形成根的原始体,生根快,成活率高,而瘦弱的枝条则相反。插穗的长度8~10厘米。剪取的插穗应迅速放入室内通风阴凉处,并及时喷雾状水,湿润叶面,保持插新鲜状态。整修插穗时应保留顶叶5~6片,为避免扦插时过于拥挤以及防止叶片互相嵌合,可以将叶子剪半。据观察,桂花插穗大多在节上生根,而在节间生根较少,因而插入土中部分最好留1~2个节,如插穗末端刚好在节上那对生根更为有利。在插穗前通过使用植物细胞冻结剂使插穗枝条产生不定根,然后把产生不定根的插穗用萘乙酸和吲哚乙酸混合溶液浸泡后扦插。萘乙酸和吲哚乙酸的比例为3:1。
实施例3
用当年萌发的嫩梢进行扦插。为使插穗健壮饱满,在冬季必须对采穗母树进行肥水管理。在采穗前1~2个月施2~3次速效肥料进行催条,如春季干旱还应注意灌水,实践表明:饱满和组织充实的枝条容易形成根的原始体,生根快,成活率高,而瘦弱的枝条则相反。插穗的长度8~10厘米。剪取的插穗应迅速放入室内通风阴凉处,并及时喷雾状水,湿润叶面,保持插新鲜状态。整修插穗时应保留顶叶5~6片,为避免扦插时过于拥挤以及防止叶片互相嵌合,可以将叶子剪半。据观察,桂花插穗大多在节上生根,而在节间生根较少,因而插入土中部分最好留1~2个节,如插穗末端刚好在节上那对生根更为有利。在插穗前通过使用植物细胞冻结剂使插穗枝条产生不定根,然后把产生不定根的插穗用萘乙酸和吲哚乙酸混合溶液浸泡后扦插。萘乙酸和吲哚乙酸的比例为4: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丹阳市保得生态农林开发有限公司,未经丹阳市保得生态农林开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7760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轻便多功能X线升降摄影床
- 下一篇:一种采血针的防逆流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