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雨刮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10281790.0 | 申请日: | 2013-07-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5068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16 |
发明(设计)人: | 王建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建成 |
主分类号: | B60S1/38 | 分类号: | B60S1/38;B60S1/46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精英专利事务所 44242 | 代理人: | 李新林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雨刮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雨刮器结构,更具体地说是指一种新型雨刮器,采用了出液口,可以从雨刮条中喷出玻璃清洁水。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目前市面上的雨刮器在作业中,都是先向挡风玻璃喷一些水(即玻璃清洁水),然后刮雨胶条开始运行。
这种刮雨方式,在起始阶段由于没有水的润滑,不仅容易造成雨刮条的磨损,也容易造成玻璃划伤,刮不干净等缺点。
因此,本发明人为此开发出一种新的雨刮器结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新型雨刮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新型雨刮器,包括雨刮条,所述的雨刮条内设有通液腔及与通液腔相联通的若干个出液口。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的雨刮条与被刮表面的接触边为二个;所述的二个接触边之间设有储液槽;所述的储液槽底部设有所述的若干个出液口。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还包括用于固定雨刮条的固定支架,及与固定支架可拆式联接的旋转支架;所述的旋转支架上设有与通液腔相联通的供液管。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雨刮条的底面为平面,与固定支架联接。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的供液管与雨刮供液泵管道联接。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接触边为尖型棱边、圆弧边或条形接触面。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的接触边至底面的高度为宽度的0.5至1.2倍;所述储液槽的宽度为雨刮条宽度的0.3至0.5倍。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的雨刮条为橡胶条;所述的固定支架为弧形支杆,中间与旋转支架联接,两端与雨刮条联接;所述固定支架的两端还设有弧形小支杆,所述弧形小支杆的两端与雨刮条固定。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的通液腔为二个,与通液腔连接的出液口位于雨刮条的两个侧边;所述雨刮条的截面形状为三角形;所述通液腔的截面形状为长腰形;所述的出液口位于侧边与被刮表面接触的底边部。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还包括用于驱动旋转支架的雨刮电机、与雨刮电机电性连接的雨刮驱动电路,及与雨刮驱动电路电性连接的控制器,所述的控制器还连接有雨刮控制手柄、雨刮泵驱动电路,所述的雨刮泵驱动电路与雨刮泵电性连接;还包括与控制器连接的多个水浸传感器;所述的水浸传感器设于最外端的出液口内;所述的多个水浸传感器均被导通时,控制器输出雨刮控制手柄的控制信号至雨刮驱动电路;多个水浸传感器未全部导通时,控制器接收到雨刮控制手柄的控制信号之后,先输出控制信号至雨刮泵驱动电路,雨刮泵驱动电路输出电流至雨刮泵,雨刮泵启动工作,输送雨刮水至雨刮条内的通液腔,多个水浸传感器均被导通,控制器再输出控制信号至雨刮驱动电路,雨刮驱动电路再驱动雨刮电机工作。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采用了在雨刮条处设有出液口的结构,使雨刮条可以一边摆动一边提供润滑的液体,减少了无雨状态下的初始摆动时的干磨情况,减少了雨刮条和玻璃的磨损,提高了雨刮器产品的使用寿命。另外,雨刮条采用了二个接触边,可以有效地防止漏刮的情况;另外,起到减少摩擦和清洁作用的玻璃清洁水由雨刮条内喷出,可以让雨刮条始终处于润滑状态,减少了摩擦力,进而有效地降低雨刮器的噪声,以减少对驾驶员的影响,有助于改善汽车使用环境。还可以采用水浸传感器,实现雨刮水的自动供应和雨刮器的智能控制。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新型雨刮器具体实施例一的平面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雨刮条的截面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电路方框图;
图4为本发明一种新型雨刮器具体实施例二的雨刮条的截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 雨刮条 11 通液腔
12 出液口 13 尖型棱边
14 储液槽 20 固定支架
30 旋转支架 31 供液管
40 弧形小支杆
10A 雨刮条 11A 通液腔
12A 出液口 60 雨刮电机
61 雨刮驱动电路 70 控制器
71 雨刮控制手柄 72 雨刮泵驱动电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建成,未经王建成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8179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