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红外多波长吸收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10283061.9 | 申请日: | 2013-07-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6793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23 |
发明(设计)人: | 黎永前;苏磊;苏磊;寿宸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北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Q17/00 | 分类号: | H01Q17/00;G02F1/01 |
代理公司: | 西北工业大学专利中心 61204 | 代理人: | 吕湘连 |
地址: | 710072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红外 波长 吸收 | ||
所属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红外电磁波吸收器,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双十字结构并具有偏振特性的红外多波长吸收器,属于红外电磁波吸收、探测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红外吸收器是制作光电探测器、微型辐射热计、太阳能光伏热转换器以及热成像系统等器件的基础构件。传统的红外电磁波谐振吸收器利用多层结构实现,结构之间由四分之一波长介质层分开。应用这种谐振吸收器时,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首先,吸收器的厚度要求至少达到四分之一波长,而且如果这些吸收层是串联的,为了展宽性能就要显著增加其厚度。其次,传统的吸收器不易控制特定的吸收谱特性,必须力求寻找能够天然与自由空间阻抗匹配的材料。
完美吸收超材料可以通过设计其结构形式和尺寸参数,调整其等效介电常数和磁导率,实现接近于100%电磁波完美吸收。2008年,Landy等人首次实验证实超材料在微波波段的完美吸收特性,随后的研究不断向短波方向发展。D.Yu.Shchegolkov等利用鱼网结构实现太赫兹波段大于90%的吸收率,并研究了入射角度和偏振方向对吸收率的影响。Li Huang从理论和实验方面研究了实现宽波段太赫兹吸收的方法,利用不同尺寸结构阵列的叠加,由于两组吸收效果的相互叠加,实现宽波段吸收。
Xianliang Liu在中红外波段,基于超材料结构实现了空间和频率的选择性窄带吸收。目前超材料的吸收结构包括十字阵列,矩形块阵列,金属环等,其谐振频率从微波波段到太赫兹波、红外波,并向可见光波段发展。
在选择性红外滤波器、多路检测阵列以及生物化学物质检测技术等应用中,要求吸收器具有多波长吸收的特性。目前,超材料吸收器通过使用两种不同尺寸的结构阵列叠加,每个尺寸阵列都有各自的谐振位置,二者吸收特性叠加实现双波长吸收。但是这种方式结构设计复杂,可重复性差。在红外吸收器应用于生物传感器时,偏振特性有助于提高检测的灵敏度,而现有的红外吸收器由于其特定的应用领域,多为偏振不敏感。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克服传统的谐振吸收器厚度大、吸收特性不易控制,以及现有超材料双波长吸收器结构偏振不敏感等缺点,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易于控制厚度及吸收特性,且具有偏振特性的红外多波长吸收器。双十字阵列超材料单元结构尺寸对其有效光学参数具有调谐作用。当材料表面与入射介质之间满足阻抗匹配条件,可以使反射率为零;等效折射率系数虚部值足够大,底层金属厚度大于电磁波的穿透深度,可以使透射率为零;满足这两个条件就可以得到最优的吸收效果。本发明的多波长吸收特性有两个来源:首先是同一偏振方向电磁波入射时,不同波长不同阶次的谐振引起的多波长吸收;其次是不同偏振方向电磁波入射时引入的多波长吸收。
参阅附图1,附图2和附图3,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红外多波长吸收器,依次包括基底Ⅰ1、结构层Ⅰ2、电介质层4和结构层Ⅱ6,为了加强结构层Ⅰ2、结构层Ⅱ6与电介质层4之间的粘附性,在结构层Ⅰ2、结构层Ⅱ6与电介质层之间添加粘附层Ⅰ3、粘附层Ⅱ5。其中,结构层Ⅱ6由双十字结构阵列组成,双十字结构的形式是由两个十字结构拼接而成,x、y向阵列角度均为90°,x、y方向的周期均在波长量级。
本发明有益效果是:利用单个尺寸结构阵列实现红外波段的多波长吸收,结构形式简单,厚度小,吸收特性容易控制;本发明的红外多波长吸收器具有偏振特性,用于生物传感器时可以提高检测的灵敏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红外吸收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红外吸收器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3为红外吸收器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1中Ex、Ey两个偏振方向入射时的吸收特性;
图5为实施例2中Ex、Ey两个偏振方向入射时的吸收特性;
图6为实施例3中Ex、Ey两个偏振方向入射时的吸收特性;
图7为实施例4中Ex、Ey两个偏振方向入射时的吸收特性;
图8为实施例5中Ex、Ey两个偏振方向入射时的吸收特性;
图9为实施例6中Ex、Ey两个偏振方向入射时的吸收特性;
图10为实施例7中Ex、Ey两个偏振方向入射时的吸收特性;
图中:1-基底,2-结构层Ⅰ,3-粘附层Ⅰ,4-电介质层,5-粘附层Ⅱ,6-结构层Ⅱ。
具体实施方法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北工业大学,未经西北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8306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五级水净化器
- 下一篇:高电压离子交换膜燃料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