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智能刹车预警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310283203.1 | 申请日: | 2013-07-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0322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18 |
发明(设计)人: | 纪平;高先和;赵春江;龚节;谭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学院 |
主分类号: | B60R16/02 | 分类号: | B60R16/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双收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1 | 代理人: | 王菊珍 |
地址: | 230061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智能 刹车 预警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刹车预警系统,尤其是能实现三段预警功能的智能刹车预警系统。
背景技术
自上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出现私人汽车,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交通事故发生数量一直居高不下,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预计至2020年,交通事故将成为继心血管病和精神压力症之后造成人类非正常死亡的第三大直接原因,可以说我国一直是全球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最多的国家,在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中,降低交通事故的数量、减少人员和财产损失任是重大课题之一。特别值得人们关注的是,在诸多交通事故中,汽车追尾是最常见的交通事故之一,在交通事故中占据着很高的比例。在我国近几年的交通事故统计中,汽车追尾事故均超过了30%,造成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占总损伤的60%。如果有实用的提前预警产品,许多事故是可以避免的,所以研发一种高性能的汽车防追尾预警系统越发迫切。
目前汽车上的安全配置大多是被动保护司乘人员的安全,包括以安全性能著称的沃尔沃汽车也只是研发了城市低速环境下的防自身追尾系统,并不能很大程度上保护车内人员的安全。中国交通环境较为特殊,客车、大货车、小汽车相互共道,驾驶员素质参差不齐,车辆之间追尾事故常有发生。
汽车防碰撞系统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在此后的10多年时间内,以德国、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热衷于该系统的研究,但是,限于当时的微波理论水平低、硬件成本高等原因,一直没有得到突破。1986年,由德国奔驰公司发起,欧洲开始了所谓的“普罗米修斯”计划,很多机构又重新开始研究雷达系统。随着微波器件和集成技术的飞速发展,该系统在汽车运用领域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德国和法国等欧洲国家均对毫米波雷达防撞技术进行了研究,特别是奔驰、宝马等著名汽车生产厂商,其雷达采用的方式为调频毫米波雷达FMCW Frequency Modulation Continuous Wave),频段主要选择76-77GHz。如奔驰公司和英国劳伦斯电子公司联合研制的汽车防撞报警系统,探测距离为150米,当测得的实际车间距离小于安全车间距离时,发出声光报警信号。日本在制定未来汽车发展计划中也明确地把开发更复杂的智能汽车和安全驾驶支持系统作为交通安全的关键技术之一。美国防撞雷达的研究相对于欧洲和日本来说起步较晚,但目前美国的汽车防撞技术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福特公司开发的汽车防撞系统的工作频率为24.725GHz,探测距离约106米。该系统理论上能根据转弯的角度信息自动适应路面的转弯情况,只探测本车道内车辆的信息,从而可避免旁车道上目标物的影响。另外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开始跟踪国际上ITS的发展。近年来,以清华大学、吉林大学、长安大学和东南大学等为代表的科研院所也开始热衷于车辆防碰撞系统的研究,目前清华大学己经开发了一套汽车纵向避撞系统。
但实际上,上述这些防碰撞系统由于虚警率和价格等因素的影响,还不能达到实际应用的目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智能刹车预警系统,其不但能降低成本,实用价值高,而且能实现分阶段报警,提高了行车的安全性。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智能刹车预警系统,包括主控装置、人机交互装置、信息采集装置、测距装置、显示装置和声光报警装置,其特征是:其中人机交互装置用于手动确定天气状况;信息采集装置用于采集本车速度和路况信息,并将采集的数据发送给主控装置;测距装置用于实时监测后方车辆与本车之间的距离和相对速度,并将采集的数据发送给主控装置;显示装置用于显示天气状况、本车速度、相对速度、后车距离和安全状态;声光报警装置用于执行刹车预警、后风挡字幕提醒和对本车驾驶员语音提示功能;主控装置用于对人机交互装置、信息采集装置、测距装置收集来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判断,然后将指令信号传送到显示装置、声光报警装置,从而完成对整个智能刹车预警系统的控制。
所述预警系统还包括通信装置,是在后车也装备该通信装置的情况下,系统会同时将提示信号发送到对方,提示后方车辆注意保持安全距离,控制车速。
所述预警系统还包括电源管理装置,用于给其它各装置供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学院,未经合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8320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动汽车利用换电小车更换电池的方法
- 下一篇:松紧线性调节的医用腕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