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拱坝泄洪表孔的流道出口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10283282.6 | 申请日: | 2013-07-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0624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18 |
发明(设计)人: | 周钟;张公平;饶宏玲;唐忠敏;潘晓红;胡云明;唐虎;张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02B8/06 | 分类号: | E02B8/06 |
代理公司: | 成都虹桥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124 | 代理人: | 刘世平 |
地址: | 610072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拱坝 泄洪 道出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流道出口结构,尤其是涉及一种高拱坝泄洪表孔的流道出口结构,属于土建设计施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表孔水舌和深孔水舌在空中无碰撞泄洪消能方式是一种能够有效降低高拱坝坝身泄洪雾化强度的新型的泄洪消能方式,其主要原理是通过在孔口出口部位采用宽尾墩等收缩流道的结构,限制表出流水舌和深孔出流水舌横向扩散,促进水舌纵向拉开,从而实现表孔水舌和深孔水舌在空中穿插,不发生空中碰撞,减少因水舌空中碰撞而导致的泄洪雾化增强的目的。
对于采用表孔水舌和深孔水舌空中无碰撞泄洪消能方式的高拱坝泄洪表孔结构而言,限制出流水舌的横向扩散即避免表孔水舌与深孔水舌发生碰擦、促进水舌纵向拉开即避免各水舌入水过于集中而造成的下游水垫塘底板冲击压力过大等状况,是对其结构体型设计的主要要求。高拱坝泄洪表孔一般为开敞式溢洪道结构,为满足无碰撞泄洪消能方式对表孔结构体型的要求,现阶段表孔大多采用的是出口不透空体型结构。该体型的结构特点是出口部位流道边墙直线收缩,流道出口底板为直线型,流道边墙与流道底板末端齐平。该体型虽通过收缩流道边墙使表孔水舌在流道内横向束窄,但在表孔水舌与底板脱离接触后,水舌在横向也不再受到约束,因而产生了较多不稳定水翅;另外,由于底板的约束作用,水舌沿纵向拉开也不充分,水舌入水较集中,水垫塘底板冲击压力较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形成纵向得到充分拉伸,横向流态稳定的水舌的高拱坝泄洪表孔的流道出口结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高拱坝泄洪表孔的流道出口结构,包括由拱坝构成底板、坝墩构成边墙的泄洪流道,所述边墙沿纵向向内直线收缩,所述底板的末端位于所述边墙尾端的内侧。
进一步的是,所述底板呈直线型结构的向下游侧延伸。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泄洪流道的边墙向外延伸,形成边墙尾端位于所述底板的末端外的结构后,使得所述表孔水舌在脱离流道底板约束后,仍能受到流道边墙的约束,从而使水舌横向约束得到加强,不稳定水翅得以减少,表孔水舌流态更加稳定;而由于底板约束的减弱,水舌沿纵向的拉伸也更为充分,水舌入水垫塘将更为分散,水垫塘底板冲击压力将显著减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高拱坝泄洪表孔的流道出口结构的平面布置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
图中标记为:拱坝1、底板2、坝墩3、边墙4、泄洪流道5、末端6、尾端7。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能形成纵向得到充分拉伸,横向流态稳定的水舌的高拱坝泄洪表孔的流道出口结构。所述流道出口结构包括由拱坝1构成底板2、坝墩3构成边墙4的泄洪流道5,所述边墙4沿纵向向内直线收缩,所述底板2的末端6位于所述边墙4尾端7的内侧。这样,通过将泄洪流道5的边墙4向外延伸,形成边墙4尾端7位于所述底板2的末端6外的结构后,使得所述表孔水舌在脱离流道底板2约束后,仍能受到流道边墙4的约束,从而使水舌横向约束得到加强,不稳定水翅得以减少,表孔水舌流态更加稳定;而由于底板2约束的减弱,水舌沿纵向的拉伸也更为充分,水舌入水垫塘将更为分散,水垫塘底板冲击压力将显著减小。同时,为了得到更加稳定的水舌流态,所述底板2采用与现有技术相同的呈直线的向下游侧延伸的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未经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8328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限高警示装置
- 下一篇:一种免蚀刻电阻触摸屏及其生产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