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食用菌培养基质有效
申请号: | 201310285394.5 | 申请日: | 2013-07-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08350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27 |
发明(设计)人: | 周锋利;杜双田;唐德瑞;何树强;李强;阳经慧;刘玉敏;李志斌;李瑞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05G3/00 | 分类号: | C05G3/00 |
代理公司: | 西安恒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61216 | 代理人: | 李郑建 |
地址: | 712100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食用菌 培养 基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食用菌生产技术领域,涉及食用菌培养材料,特别是一种以沙柳为主要原料的食用菌培养基质。
背景技术
采用各种农作物秸秆及木屑栽培食用菌已经十分普遍,但是采用这些原料生产出有机食用菌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按照我国目前的农业生产模式,大多数农作物都使用农药,其秸秆中不可避免的具有农药残留;采用木屑栽培食用菌虽可以解决农残问题,却常常会产生过度砍伐、破坏环境的后果。
沙柳属于速生,多年生灌木,抗逆性强,耐旱,喜湿;抗风沙,耐盐碱,耐严寒和酷热;沙柳生长迅速,枝叶茂密,根系繁大,固沙保土力强;利用价值高,在我国主要分布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四川等地。沙柳作为我国北方防风沙的主要植物,是我国“三北防护林”的首选树种,也是我国沙荒地区造林面积最大的树种之一。
沙柳具有干旱旱不死、牛羊啃不死、刀斧砍不死、沙土埋不死、水涝淹不死的“五不死”特性,地上部分可高达3-4m,地下根系像网一样四处延伸,根系非常发达,最远能够延伸到100多米,一株沙柳就可将周围流动的沙漠牢牢固定。
沙柳具有“平茬复壮”的生物学习性。三年成材后,越砍越旺,这是沙柳的特性。可是,如果不去砍掉长成的枝干,到不了7年,它们就会成为枯枝。
沙柳可做纸板,造纸,沙柳成活后柳条既可当种苗卖,也可作为制作刨花板、中密度板的原材料出售;沙柳等沙漠植物粉碎青贮,还可做成牲畜的“营养罐装食品”。因此,沙柳引发的沙产业成为如今新一轮的经济增长点,为了巩固多年来生态建设的成果,必需对沙柳进行合理高效利用,只有提高了利用的经济效益,才能有效地发展沙柳的种植和生态环境保护。
由于我国沙漠面积相对较大,沙柳又具有平茬生长的特性,因此对发展沙产业及沙漠区食用菌产业具有重要意义,为发展高效沙产业的一项有效措施。根据申请人所进行的资料检索,目前还没有看到采用沙柳为基质生产食用菌的报道。
发明内容
为了进一步提高沙柳的利用率,为食用菌生产提供优质原料,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合杏鲍菇、金针菇、榆黄菇、平菇、白灵菇,香菇,木耳等多种食用菌的食用菌培养基质。
为了实现上述任务,本发明采取如下的技术解决方案:
一种食用菌培养基质,其特征在于,制得的该食用菌培养基质由以下原料按质量百分比组成:沙柳木屑:65.34%~81.54%,麸皮:4.02%~19.89%,豆粕:3.82%~10.49%,玉米粉:3.72%~7.15%,生石膏:2.0%,各原料的质量百分比之和为100%。
按照本发明,一个优选的食用菌培养基质,其特征在于,制得的该食用菌培养基质由以下原料按质量百分比组成:沙柳木屑:72.52%,麸皮:11.55%,玉米粉5.32%,豆粕8.61%,生石膏2%。
上述食用菌培养基质的配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按如下步骤进行:
(1)刈割3-5年的沙柳枝条,粉碎,风干,制成沙柳木屑备用;
(2)预湿:在食用菌栽培的前2-5天,在沙柳木屑中加水,使其吸水膨胀、软化及发酵;
(3)配料:按照配方的质量比称取原料沙柳木屑、麸皮、豆粕、玉米粉和生石膏,混合均匀,并调节其含水率至65%~68%,即得到食用菌培养基质。
本发明的食用菌培养基质,不仅开辟了食用菌生产的原料资源,对保护环境也具有重要意义。与现有的食用菌生产基质相比,具有优点和技术效果如下:
(1)该食用菌培养基质的纤维素含量高,木质素含量相对较低,有利于食用菌的分解利用,栽培的食用菌产量高,品质好。
(2)选择沙柳的树龄一般不超过5年,而且沙柳的分枝能力强。因此,原料的粗蛋白含量与杂木屑相比,相对较高;
(3)无污染,无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低,可用于有机食用菌的生产。
(4)配制工艺简单,可操作性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食用菌培养基质配制流程图。
图2为各单因素对杏鲍菇产量的影响;
图3为麸皮和玉米粉交互作用对杏鲍菇产量的影响;
图4为玉米粉和豆粕交互作用对杏鲍菇产量的影响;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未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8539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