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坑降水井减压式封堵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286045.5 | 申请日: | 2013-07-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4354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09 |
发明(设计)人: | 黎明中;王健;罗劲;吴宗庆;吴林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一冶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19/10 | 分类号: | E02D19/10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邬丽明;唐万荣 |
地址: | 430081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坑 降水 减压 封堵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物地基基础工程中的基坑施工,尤其涉及一种基坑降水井减压式封堵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一些超大超深的基坑,具有地下水与江河水系联系丰富、降水井涌入水量大、速度快等特点,封堵不好极易在井点处产生管涌或流砂,对基坑产生破坏性的危害。而现有的降水井封堵方法一般通过中粗砂、粘土球、干水泥回压的方式将地下涌水水头压住,很难保证在基础底板保持干燥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封堵,在地下水量大、涌流速度快的地区则较难完成封井。
现有技术一般根据地下水量的大小确定不同封堵方法,地下水较小时可在基础垫层施工后,防水层施工前封堵一部分,基础底板浇筑混凝土时再封堵余下的部分。当地下水量较大时,则在基础底板浇筑混凝土时连续抽水,此时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封堵方法。目前常用的封堵方法是在底板混凝土施工完后,提出降水井中的抽水泵,迅速分层回填中粗砂、粘土球等,将地下水头压住,紧接着将高于底板的多余井管割除后,用干水泥回压井管,再用钢板封焊井管,并采用高强灌浆料填至底板面。该方法实际操作中复杂繁琐、耗费时间长,特别是对于地下水位高、涌量大、涌流速度快的工程实现封堵效果不好,后期该处底板往往有渗水问题需处理。
在该类水文地质条件下,必须创造出一种特有的封堵办法保证降水井高质高效的完成封井。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保证降水井高质高效的完成封井的基坑降水井减压式封堵方法。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基坑降水井减压式封堵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以下步骤:
1)在降水井井管外壁设置至少一个止水环,将所述井管固定;
2)在所述井管外壁浇注底板混凝土;
3)待地下室底板混凝土达到强度后,割除底板表面上多余井管,并插入一根引流花管至井管下部,所述引流花管的底端侧壁上开设有多个通孔,所述引流花管的顶端与引水管相通,所述引水管与排水泵连接,所述引流花管的顶部设置有截止阀;
4)待混凝土强度达到70%以上且基坑内部结构施工满足停止降水条件时开始封井,提出降水井井管内的抽水泵,启动所述排水泵排水,再将封井材料依次填入至降水井井管中,然后将底板底部至井管管口部位用干水泥和细石混凝土依次填满;
5)当井管内的水量越来越小时可以停止排水泵工作,让少量的涌水从花管中自行流出;
6)启动压浆泵将固化剂通过所述引流花管压入降水井井管内,使固化剂渗入至降水井内的填充物料中,使得该处井口无渗水为止;
7)将引流花管露出底板表面的部位割除,用盖板将井管口封死,再用高强混凝土封堵井管周围,至此完成降水井的封堵。
上述方案中,所述步骤4)中的封井材料的填入顺序为先填入粗物料,再填入细物料,然后填入粘土球至底板底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取得的技术效果是:
1、本发明采用专用降水井封堵装置,能有效保持在干燥条件下进行封井施工。
2、本发明不仅适用于一般的地下构筑物施工,特别适用于地下水位高、涌水量大、防水性要求较高的地下室等工程,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3、与以往封井方式相比,施工效率高,操作方便,封水效果好,后期影响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坑降水井减压式封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盖板的剖视图。
图3是图1中的盖板的俯视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坑降水井减压式封堵方法的过程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坑降水井减压式封堵方法的过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当然下述实施例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本实施例中的降水井井管为钢管。
如图1至图3所示,其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坑降水井减压式封堵装置,它包括引流花管1、与引流花管1顶端相通的引水管2、套设于引流花管1外壁的盖板3。引流花管1的顶部设置有截止阀4。引流花管1的底端侧壁上开设有多个通孔5。引流花管1插入至降水井井管下部。盖板3用于封堵降水井井管口。在本实施例中,该封堵装置还包括与引水管2相连的排水泵11或压浆泵12。
如图4至图5所示,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基坑降水井减压式封堵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一冶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一冶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8604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