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摩托车防滑煞车系统构造有效
申请号: | 201310286661.0 | 申请日: | 2013-07-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76247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06 |
发明(设计)人: | 朱培铭;丁信志;王韦雄;陈玉坤 | 申请(专利权)人: | 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L3/02 | 分类号: | B62L3/02;B62L3/00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72002 | 代理人: | 刘佳斐;蔡胜利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摩托车 防滑 煞车 系统 构造 | ||
一种摩托车防滑煞车系统构造,有车架单元及转向把手,该把手罩设车头盖,车头盖设仪表器,该把手安装防滑煞车系统单元,该把手的握把部有煞车拉把及煞车油泵,该系统单元,包括动力马达、煞车本体及控制器,动力马达及控制器连结于煞车本体,煞车本体有煞车油管结合部,该结合部藉由碟煞卡钳油管及煞车油泵油管,分别与碟煞卡钳及煞车油泵连结,该系统单元藉由支架固定于该把手的凹部内,该系统单元为车头盖包覆;可使碟煞卡钳油管由该把手直接向下连结于碟煞卡钳,使碟煞卡钳油管的弯折,藉由较长长度的碟煞卡钳油管平均式分散,该碟煞卡钳油管不会肇生过度弯折的缺失,确保该碟煞卡钳油管的供油量,使该系统单元确实的控制该碟煞卡钳作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有关一种摩托车防滑煞车系统构造,尤其指一种可避免防滑煞车系统的油管被过度弯折,进而可确保防滑煞车系统能正常运作的摩托车防滑煞车系统构造。
背景技术
在摩托车制造、贩卖及使用的市场上,高性能与高速度的崭新车型是维持该摩托车在市场上生命周期长短的重要因素,为因应此趋势,高性能的煞车系统不断的继续在研究改良,然而摩托车系藉由前、后轮与地面间的摩擦而产生移动,如果一昧的仅增加煞车力,并不能安全且迅速的停住车子,而令摩托车产生打滑的可能性。因此,早有业者于摩托车上设置防滑煞车系统ABS(Anti-Lock Brake System,防滑煞车系统),此系统系藉由控制液压煞车的油压,以避免摩托车在紧急煞车时发生车轮锁死的现象,而防止摩托车发生打滑的现象,以达到安全驾驶的目的。
如图1、2所示,该防滑煞车系统ABS的防滑煞车系统单元1通常系被安装在摩托车2车架单元21的头管211前方,该防滑煞车系统单元1以油管11分别连接设于转向把手22的煞车油泵12,与设于前避震器23侧的碟煞卡钳13上;藉此当驾驶人欲做煞车动作时,驾驶人只要拉动煞车拉把221即可使该煞车油泵12做作动,该煞车油泵12一作动即会使防滑煞车系统单元1作动,该防滑煞车系统单元1立即供应油来使该碟煞卡钳13作动,藉此来达成煞车的动作。
该防滑煞车系统藉由上述的构造,固然以能达成煞车及防打滑的目的。请再次参阅图1所示,该防滑煞车系统单元1系被安装在摩托车2车架单元21的头管211前方处,该防滑煞车系统单元1系藉由油管11来控制该碟煞卡钳13,而该碟煞卡钳13又系设于该前避震器23侧,并会随着该前避震器23作上下的移动,当该碟煞卡钳13随着该前避震器23作上下的移动时,会造成该防滑煞车系统单元1与该碟煞卡钳13之间油管11形成过度弯折,严重时会造成该油管11因过度弯折而使油流量减少,进而造成该防滑煞车系统单元1无法有效控制该碟煞卡钳13作动。
然而,如于该防滑煞车系统单元1与该碟煞卡钳13之间油管11保留一段长度,来作为该碟煞卡钳13随着该前避震器23作上下的移动时所需的移动长度,当该防滑煞车系统单元1与该碟煞卡钳13之间油管11保留一段因应移动时的长度,该油管11必须以一大圆弧状方式配置于该防滑煞车系统单元1与该碟煞卡钳13之间,当该油管11系以一大圆弧状方式设置时,又会造成该摩托车2的前端部分的各另配件的配置造成严重的工程困难。
又、该防滑煞车系统单元1与该煞车油泵12之间油管11,当转向把手22转动时该油管11会肇生拉扯的现象,该拉扯现象严重时会使该油管11产生供油不顺畅的缺失。
因此如何能提供一种防滑煞车系统的构造,以有效来解决习用防滑煞车系统的构造所产生的缺失。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摩托车防滑煞车系统构造,藉此可克服习用摩托车防滑煞车系统构造,当该碟煞卡钳随着该前避震器作上下的移动时,会造成该防滑煞车系统单元与该碟煞卡钳之间油管形成过度弯折,造成该油管因过度弯折而使油流量减少,进而造成该防滑煞车系统单元无法有效控制该碟煞卡钳作动的缺失。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8666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养胃大豆早茶粉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全豆豆浆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