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减少无线通信丢包率的方法和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310294071.2 | 申请日: | 2013-07-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4182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11 |
发明(设计)人: | 刘步权;王怀民;党岗;鞠儒生;朱敏;彭绍亮;左晓亮;李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L1/08 | 分类号: | H04L1/08;H04L12/861 |
代理公司: | 北京亿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11309 | 代理人: | 陈霁 |
地址: | 410073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减少 无线通信 丢包率 方法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网络中的数据传输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减少无线通信丢包率的方法和设备。
背景技术
当前,无所不在的移动通信和无线网络技术正引领新的时代。与有线网络不同,由于受地理环境和电磁干扰等因素的影响,无线网络具有不稳定、不可靠的特性,在无线网络中传输数据会导致数据包的丢失;在一些异常复杂的恶劣气候环境下,数据包的丢包率会较大。通过无线网络进行通信的上层应用系统来自不同的领域,具有不同的用途。很多应用系统需要尽可能地降低数据包的丢包率。研究如何减少无线网络中的数据丢包率具有重要意义。
减少无线网络中的数据丢包率可以从两方面进行研究,一方面是目前比较普遍的研究方法,即从无线网络技术本身进行研究,研究的对象包括硬件网络设备、网络的数据链路层、TCP/UDP协议、数据路由方法、组播/广播等;另一方面可以从运行在无线网络之上的应用系统进行研究,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对于同一套无线网络而言,可以运行不同的应用系统,但不同的应用系统对于网络丢包率的要求不尽相同,例如军事应用系统明显要比其他应用系统的要求高。一个应用系统由多个程序组成,应用系统中的数据通信其实可以简化为两个程序之间的数据通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减少两个程序之间所要传输的数据包的丢包率,从而提高应用系统通过无线网络进行数据通信的可靠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减少无线通信丢包率的方法,该方法步骤包括:
a)发送程序将待发送的数据块送入发送队列,所述发送队列为发送程序所构建;
b)发送程序从发送队列中取出数据块,并且把取出的数据块保存到发送缓冲区,所述发送缓冲区由发送程序所构建,并且由配置文件中的缓冲区大小参数所限定,配置文件为发送程序所构建;
c)发送程序将所述发送缓冲区中的数据块合并成一个大数据包,并发送给接收程序;
d)当大数据包发送失败的情况下,将发送缓冲区中的部分数据块丢弃,从发送队列中补充数据块,返回步骤c)。
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减少无线通信丢包率的设备,该设备包括:
配置模块,用于构建参数配置文件,所述参数配置文件包括缓冲区大小;
生成模块,用于构建发送队列和发送缓冲区,所述发送缓冲区由所述缓冲区大小参数所限定;
处理模块,用于将待发送的数据块送入发送队列;从发送队列中取出数据块,并且把取出的数据块保存到发送缓冲区;将所述发送缓冲区中的数据块合并成一个大数据包,并发送给接收程序;当大数据包发送失败的情况下,将发送缓冲区中的部分数据块丢弃,从发送队列中补充数据块后再重新发送。
本发明有效地提高了无线网络中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减少了数据的丢包率。
附图说明
图1示例了两个程序传输不同大小的数据包所花费的时间及效率比;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减少无线通信丢包率的方法流程图;
图3为图2第四步压缩、打包和发送数据的示例图;
图4为图2第四步压缩、打包和发送数据的流程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减少无线通信丢包率的设备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图1示例了两个程序传输不同大小的数据包所花费的时间及效率比。图1显示了两个测试程序,在千兆网上发送不同大小的数据包所花费的时间及效率之比。该示例不是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在图1(a)中,发送程序将长度为100和1000个字节的数据包发送到接收程序的时间分别为244.536和268.593微秒。如果将1000个字节的数据包拆成10个小包分别传输,每个小包含有100个字节,则10个小包需要花费244.536*10微秒,打成大包的效率比为244.536*10/268.593≈9倍。图1(b)显示了不同大小的数据包相对于100个字节的小包的传输效率比值;通常数据包越大,提高的效率也就越大。图1表明本发明实施例采用压缩和合并策略能够有效地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减少无线通信丢包率的方法流程图。如图2所示,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9407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