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锂离子电池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310295746.5 申请日: 2013-07-15
公开(公告)号: CN103367791A 公开(公告)日: 2013-10-23
发明(设计)人: 郭玉国;殷雅侠;叶欢;辛森;万立骏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主分类号: H01M10/052 分类号: H01M10/052;H01M4/38
代理公司: 北京庆峰财智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17 代理人: 刘元霞
地址: 100190 *** 国省代码: 北京;1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新型 锂离子电池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化学电源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

背景技术

与传统的铅酸电池、镍镉、镍氢二次电池相比,锂离子电池具有能量密度大,开路电压高,循环寿命长,污染少,以及自放电率低等特点,已经广泛应用于小型移动式电子设备中。目前商品化的锂离子电池负极多采用石墨类碳作为活性材料。然而,由于石墨的嵌锂电压平台非常接近金属锂,所以在快速充电或低温充电过程中易发生“析锂”现象,存在安全隐患;而且,石墨与溶剂的相容性较差,在常用的含碳酸丙烯酯的低温电解液中易发生剥离,造成容量不断衰减。

为了克服碳负极材料的以上缺点,TiO2、Li4Ti5O12等具有较高脱嵌锂电压平台的负极材料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TiO2的嵌锂电位在1.5-2.0V之间,Li4Ti5O12的嵌锂电位在1.55V,所以其表面不易形成SEI膜,且没有金属锂析出,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电池体系的安全性能。但是,Li4Ti5O12的理论比容量为175mA h/g,TiO2的可逆比容量一般为160-200mA h/g,比容量均低于碳材料的比容量(372mA h/g),导致组装的全电池比容量降低,从而降低了电池体系的能量密度,迫切需要开发脱嵌锂电位高(大于1V,安全性好)的高容量负极材料,以提高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以满足不断使用要求。

20世纪60年代,金属锂二次电池中的锂硫电池(能量密度约2600W h kg-1)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其理论能量密度远高于钴酸锂/碳体系锂离子电池(387W hkg–1)的能量密度。在锂硫电池中,采用单质硫为正极或阴极(电压平台为1.7-2.4V,理论比容量为1675mA h g-1),金属锂(理论比容量为3860mA h g-1)为负极或阳极,通过硫与锂之间的双电子电化学反应实现化学能和电能间相互转换。尽管锂硫电池具有很高的能量密度,但以金属锂作为电极存在诸多的问题,如,锂电极的充放电效率低,循环性能差;锂负极在充放电过程易形成枝晶,枝晶可能会刺穿电池隔膜,使正负极接触短路,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另外,在锂硫电池中常使用一些易溶解多硫化物的电解液(如DOL/DME等醚类溶剂)以提高硫的利用率,但多硫化物易与金属锂反应,造成金属锂缓慢且不可逆的溶解(表面腐蚀),使电池性能不断下降。尤其是在1989年出现的金属锂二次电池着火事件,结束了以金属锂为负极或阳极的金属锂二次电池的产业化生产[Dominey,L.A.In Nonaqueous Electrochemistry;Aurbach,D.,Ed.;Marcel-Dekker:New York,1999;Chapter8]。近年来,随着二次电池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宽,高比能锂硫电池的研究又迎来了新的热潮。例如,韩国三星SDI株式会社的专利申请CN1427494A中公开了一种锂硫电池,其中,采用硫/多孔导电复合材料作为锂硫电池的阴极(正极),以金属锂作为锂硫电池的阳极(负极),这种传统意义的锂硫电池结构形式仍无法避免采用金属锂作为阳极(负极)存在的问题。

对于锂离子电池和锂硫电池存在的以上问题,随着二次电池应用领域从小型移动电子设备向电动汽车、电网储能等领域的不断拓宽,迫切需要发展安全性好的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

本发明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所述锂离子电池包含正极、负极和电解质,其特征在于,以硫基材料作为负极活性物质。硫基材料至少选自:单质硫及其复合物,有机硫及其复合物,Li2Sn(n≥1)及其复合物。

其中,单质硫及其复合物包括硫/金属氧化物复合物、硫/碳复合物、硫/导电聚合物复合物。

所述金属氧化物至少选自氧化铁、氧化钒、氧化钛、氧化锡、氧化钼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的硫/碳复合物至少包括:硫/多孔碳复合物,硫/碳纳米管复合物,硫/石墨烯复合物,硫/碳黑复合物,硫/石墨复合物,硫/中间相碳微球复合物。多孔碳可选自含有大孔、介孔、微孔中至少一种的碳材料。碳黑选自乙炔黑、科琴黑中的一种或多种。石墨选自天然石墨、人工石墨、改性石墨中的一种或多种。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9574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