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污水处理工艺及其专用的一体式污水处理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310297772.1 | 申请日: | 2013-07-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7379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30 |
发明(设计)人: | 王胜初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胜初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17700 湖南***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污水处理 工艺 及其 专用 体式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说是污水处理工艺及其专用污水处理装置的技术。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80%的城镇污水处理厂采用活性污泥法或其他传统工艺,常用的污水处理工艺有AAO、AO、SBR、CASS、USBA、MBR、氧化沟及其他改良工艺,这些工艺都具有脱氮除磷、有机物去除率也高,工艺成熟稳定,运营管理简单,但其工艺原理及特点、设备各不尽相同,存在的问题也各不一样。
一、A2/O工艺即AAO工艺
1.基本原理:A2/O工艺,它是厌氧-缺氧-好氧生物脱氮除磷工艺的简称。该工艺处理效率一般能达到:BOD5和SS为90%~95%,总氮为70%以上,磷为90%左右,一般适用于要求脱氮除磷的大中型城市污水厂。但A2/O工艺的基建费和运行费均高于普通活性污泥法,运行管理要求高。
2.A2/O工艺特点:(1)污染物去除效率高,运行稳定,有较好的耐冲击负荷。(2)污泥沉降性能好,AAO池和二沉池各单独设计。(3)厌氧、缺氧、好氧三种不同的环境条件和不同种类微生物菌群的有机配合,能同时具有去除有机物、脱氮除磷的功能。(4)脱氮效果受混合液回流比大小的影响,除磷效果则受回流污泥中夹带DO和硝酸态氧的影响,因而脱氮除磷效率不可能很高。(5)在同时脱氧除磷去除有机物的工艺中,该工艺流程最为简单,总的水力停留时间也少于同类其他工艺。(6)在厌氧-缺氧-好氧交替运行下,丝状菌不会大量繁殖,SVI一般小于100,不会发生污泥膨胀。
二、氧化沟
1、氧化沟技术,即氧化沟工艺:是活性污泥法的一种变形,氧化沟污水处理工艺具有出水水质好、运行稳定、管理方便等技术特点,已经在国内外广泛的应用于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的治理。至今,氧化沟技术 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在构造形式、曝气方式、运行方式等方面不断创新,出现了种类繁多、各具特色的氧化沟。从运行方式角度考虑,氧化沟技术发展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按时间顺序安排为主对污水进行处理;另一方面是按空间顺序安排为主对污水进行处理。属于前者的有交替和半交替工作式氧化沟;属于后者的有连续工作分建式和合建式氧化沟,但活性污泥沉淀一般都要单独设置二沉池。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氧化沟类型包括:帕斯韦尔(Pasveer)氧化沟、卡鲁塞尔(Carrousel)氧化沟、奥尔伯(Orbal)氧化沟、T型氧化沟(三沟式氧化沟)、DE型氧化沟和一体化氧化沟、一体式氧化沟工艺。
2、氧化沟工艺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氧化沟既具有推流反应的特征,又具有完全混合反应的优势;前者使其具有出水优良的条件,后者使其具有抗冲击负荷的能力。正是因为有这个环流,且有能量分区的缘故,使它具有其它许多污水生物处理技术所拥有的众多优势,其中最为显著的优势是运行稳定可靠。由于具有出水水质好,运行稳定,管理方便以及区别于传统活性污泥法的一系列技术特征,氧化沟技术在污水处理中得到广泛应用。其处理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处理对象也发展到既能处理城市污水又能处理石油废水、化工废水、造纸废水、印染废水及食品加工废水等工业废水
3、氧化沟工艺的研究新进展:通过对多种连续流生物除磷脱氮工艺的分析,并结合新的除磷脱氮理论,人们对氧化沟工艺进行了多种方式的改良。
3.1改良氧化沟池型的构建原则:改良氧化沟池型的构建是在一体化简易污水处理技术的思想基础上,依托于卡鲁塞尔氧化沟、一体化氧化沟和奥贝尔氧化沟而建立的。它是以连续流的方式,通过空间分区和空间顺序及对溶解氧的优化控制,将污水净化(C、N、P的去除)和固液分离功能集于一体,以水力内回流的方式替代机械内回流的反应器。构建的总原则是以连续流的方式,在更少的和合理的空间中完成C、N、P和SS的同时去除。
4、基本原理
氧化沟又名氧化渠,因其构筑物呈封闭的环形沟渠而得名。它是活性污泥法的一种变型。因为污水和活性污泥在曝气渠道中不断循环流动, 因此有人称其为“循环曝气池”、“无终端曝气池”。氧化沟的水力停留时间长,有机负荷低,其本质上属于延时曝气系统。氧化沟一般由沟体、曝气设备、进出水装置、导流和混合设备组成,沟体的平面形状一般呈环形,也可以是长方形、L形、圆形或其他形状,沟端面形状多为矩形和梯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胜初,未经王胜初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9777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