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利用低温不饱和空气进行除湿的方法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10299480.1 | 申请日: | 2013-07-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06000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27 |
发明(设计)人: | 叶立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叶立英 |
主分类号: | B01D53/26 | 分类号: | B01D53/26;B01D53/22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周烽 |
地址: | 311212 浙江省杭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利用 低温 不饱和 空气 进行 除湿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低温不饱和空气进行除湿的方法和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利用空调环境的排出的回风对新风进行除湿的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常用的除湿方法有冷冻除湿(液体除湿)、固体除湿等,两者均需以电或者热等高品位能源驱动,低温不饱和空气如空调干燥的排风等虽为低品位能源,但固体除湿剂或液体除湿剂的再生可以使用低温干燥的空气再生,目前低温不饱和空气尚未得到有效地用于除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利用低温不饱和空气进行除湿的方法和装置。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利用低温不饱和空气进行除湿的方法,该方法具体为:低温不饱和空气通过除湿装置的再生侧,对除湿剂进行再生,被处理空气先通过预冷装置被冷却至饱和状态,再通过除湿装置的除湿侧被除湿,低温不饱和空气和被处理空气逆流。
进一步地,所述的除湿装置为除湿转轮、整体除湿膜或分离式除湿膜,所述除湿膜为疏水透气膜。
进一步地,所述的除湿膜的溶液侧与外界有溶液交换,即补充浓溶液,排出稀溶液。
进一步地,所述低温不饱和空气在进入除湿装置之前先被加热。
进一步地,所述的除湿过程对被处理空气进行冷却,或所述的再生过程对低温不饱和空气进行加热,或同时对除湿过程的被处理空气进行冷却,对再生过程的低温不饱和空气进行加热。
进一步地,所述的低温不饱和空气为室内回风,被处理空气为室外新风,所述的室外新风在进入预冷装置之前是先经过全热回收装置与已经过除湿装置除湿侧的回风进行全热交换。
一种实现上述方法的装置,包括除湿装置、预冷装置、外壳和隔板,隔板将外壳分隔为再生通道和除湿通道,除湿装置的再生侧置于再生通道内,除湿装置的除湿侧和预冷装置均置于预冷装置内。低温不饱和空气通过除湿装置的再生侧对除湿剂进行再生,被处理空气先通过预冷装置被冷却至饱和状态,再通过除湿装置的除湿侧被除湿,低温不饱和空气和被处理空气逆流, 除湿装置为除湿转轮或整体式膜除湿装置。
一种实现上述方法的装置,包括除湿装置、预冷装置、再生通道的外壳、除湿通道的外壳、溶液箱、泵和溶液管道;除湿装置为分离式膜除湿装置,其再生侧于位于再生通道内,除湿侧位于除湿通道内,两者通过管道相连,管道上装有泵和溶液箱,泵驱动溶液循环,预冷装置位于除湿装置的除湿侧的上游,被处理空气先经过预冷装置被冷却至饱和状态,再通过除湿装置的除湿侧被除湿,低温不饱和空气与被处理空气逆流。
进一步地,所述的再生通道的上游有加热装置。
进一步地,所述的除湿通道的上游和再生通道的下游装有全热回收装置,所述的低温不饱和空气为回风,被处理空气为新风,新风与经过除湿装置的除湿侧的回风进行全热交换。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利用低温不饱和空气,包括空调回风的排风,进行除湿,本发明具有节能、高效、方便,简单等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利用除湿转轮的基本原理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利用整体式除湿膜液体除湿的基本原理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利用分离式除湿膜液体除湿的基本原理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对应的焓湿图;
图5为本发明利用分离式式除湿膜液体除湿并带有浓溶液补充的基本原理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利用整体除湿膜液体除湿的另一种实现方式示意图;
图7为利用回风实现新风除湿的原理图;
图8为图7对应的焓湿图;
图9为利用回风实现新风除湿并带有辅助加热器的原理图;
图10为图9对应的焓湿图;
图11为利用回风实现新风除湿和全热回收的原理图;
图12为图11对应的焓湿图;
图13为利用回风实现新风除湿和显热回收的原理图;
图14为图13对应的焓湿图;
图15为利用回风实现新风除湿和全热回收与显热回收的原理图;
图16为图15对应的焓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和实施例详细描述本发明,本发明的目的和效果将变得更加明显。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叶立英,未经叶立英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9948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