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棒状透镜阵列的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300871.0 | 申请日: | 2013-07-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43479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29 |
发明(设计)人: | 笠井尚吾;星出芳彦;佐伯敬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丽阳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2B3/00 | 分类号: | G02B3/00 |
代理公司: | 上海市华诚律师事务所 31210 | 代理人: | 梅高强;刘煜 |
地址: | 日本国东京都***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透镜 阵列 制造 方法 | ||
1.一种棒状透镜阵列的制造方法,制造在第1基板和第2基板之间层叠配置有3列以上的棒状透镜列的多级结构棒状透镜阵列,其特征在于,
使棒状透镜列和棒状透镜列之间涂敷的粘着剂的厚度比基板和棒状透镜列之间涂敷的粘着剂的厚度薄。
2.一种棒状透镜阵列的制造方法,制造在第1基板和第2基板之间层叠配置有3级以上的棒状透镜列的多级结构棒状透镜阵列,其特征在于,
具有:在第1基板材的一方的面涂敷所述棒状透镜的直径的13.5%以上15.5%以下的厚度的粘着剂的第1步骤;
将并列配置棒状透镜而成的第1棒状透镜列临时保留在排列面的表面的第2步骤;以及
将临时保留在所述排列面的第1棒状透镜列向涂敷于所述第1基板材的粘着剂相对地按压并转移到所述基板侧的第3步骤,
通过所述第1步骤、第2步骤以及第3步骤形成棒状透镜1级排列体,
该棒状透镜阵列的制造方法还具有:
在所述棒状透镜1级排列体的第1棒状透镜列上涂敷所述棒状透镜的直径的11%以上且不到13%的厚度的粘着剂的第4步骤;
将并列配置棒状透镜而成的第2棒状透镜列临时保留在排列面的表面的第5步骤;以及
将临时保留在所述排列面的第2棒状透镜列向涂敷在所述棒状透镜1级排列体的所述第1棒状透镜列上的粘着剂相对地按压并转移到所述第1棒状透镜列上的第6步骤,
通过所述第4步骤、第5步骤以及第6步骤形成棒状透镜2级排列体,
该棒状透镜阵列的制造方法还具有:
第3级以后重复所述第4步骤~第6步骤,形成棒状透镜多级排列体,之后在第2基板材的一方的面涂敷所述棒状透镜的直径的11%以上且不到13.5%的厚度的粘着剂的第7步骤;以及
将所述棒状透镜多级排列体的最上级的棒状透镜列向涂敷于所述第2基板材的一方的面的粘着剂相对地按压的第8步骤。
3.一种棒状透镜阵列的制造方法,制造在第1基板和第2基板之间层叠配置有3级以上的棒状透镜列的多级结构棒状透镜阵列,其特征在于,
具有:形成第1棒状透镜排列体的第1工序、形成第2棒状透镜排列体的第2工序以及第3工序,
所述第1工序包括:在第1基板材的一方的面涂敷所述棒状透镜的直径的13.5%以上15.5%以下的厚度的粘着剂的第1步骤;
将并列配置棒状透镜而成的第1棒状透镜列临时保留在排列面的表面的第2步骤;
将临时保留在所述排列面的第1棒状透镜列向涂敷于所述第1基板材的粘着剂相对地按压并转移到所述基板侧,形成棒状透镜1级排列体的第3步骤;
在所述棒状透镜1级排列体的第1棒状透镜列上涂敷所述棒状透镜的直径的11%以上且不到13.5%的厚度的粘着剂的第4步骤;
将并列配置棒状透镜而成的第2棒状透镜列临时保留在排列面的表面的第5步骤;以及
将临时保留在所述排列面的第2棒状透镜列向涂敷在所述棒状透镜1级排列体的所述第1棒状透镜列上的粘着剂相对地按压,并转移到所述第1棒状透镜列上的第6步骤,
所述第2工序包括:在第2基板材的一方的面涂敷所述棒状透镜的直径的13.5%以上15.5%以下的厚度的粘着剂的第7步骤;
将并列配置棒状透镜而成的第3棒状透镜列临时保留在排列面的表面的第8步骤;以及
将临时保留在所述排列面的第3棒状透镜列向涂敷在所述第2基板材的粘着剂相对地按压并转移到所述基板侧,形成棒状透镜1级排列体的第9步骤,
所述第3工序包括:在所述第1棒状透镜排列体或者所述第2棒状透镜排列体的一方的棒状透镜列上涂敷所述棒状透镜的直径的0.5%~10%的厚度的粘着剂的第10步骤;以及
将所述第1棒状透镜排列体和所述第2棒状透镜排列体的棒状透镜彼此粘合的第11步骤。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棒状透镜阵列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工序进一步包括:在所述棒状透镜1级排列体的第3棒状透镜列上涂敷所述棒状透镜的直径的11%以上且不到13.5%的厚度的粘着剂的步骤;
将并列配置棒状透镜而成的第4棒状透镜列临时保留在排列面的表面的步骤;以及
将临时保留在所述排列面的第4棒状透镜列向涂敷在所述棒状透镜1级排列体的所述第3棒状透镜列上的所述棒状透镜的直径的11%以上且不到13.5%的厚度的粘着剂相对地按压并转移到所述第3棒状透镜列上的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丽阳株式会社,未经三菱丽阳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00871.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