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以焦炉煤气脱硫脱氰废液制备高品质硫氰酸钠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301170.9 | 申请日: | 2013-07-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9580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20 |
发明(设计)人: | 冯启明;崔健;邓百策;储正相;周庆;王喜军;周旭峰;吴战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宜兴市燎原化工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1C3/20 | 分类号: | C01C3/2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誉威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9 | 代理人: | 蒋常雪 |
地址: | 214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焦炉煤气 脱硫 废液 制备 品质 氰酸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以焦炉煤气脱硫脱氰废液制备高品质硫氰酸钠的方法,属于化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煤化工》杂志2011年01期,刊登了由刘晨明、王波、曹宏斌、盛宇星、李玉平 、林晓、张懿等著的《焦炉煤气HPF脱硫工艺废液处理新技术》一文,简述了HPF脱硫工艺流程,并分析了其优缺点;对比了几种常见脱硫废液的处理方法,并着重介绍了一种涉及反应、分离等多个过程的HPF脱硫工艺废液处理新技术。
该技术实现了脱硫废液资源化,且具有处理效率高、产品纯度高、设备成熟可靠等优点,具有良好的技术经济性和应用前景。
但该技术工艺较长、投资较高,推广难度较大。
以钠(碳酸钠、氢氧化钠)为碱源的焦炉煤气脱硫脱氰方法有:栲胶法、A.D.A法、改良A.D.A法、 PDS法、 PDS+栲胶法等。
废液指标为(以重量计):硫氰酸钠:5%-25%左右;硫酸钠:1%-10% ;硫代硫酸钠:0.1%-15%,;碳酸钠及其它物质少量。
如何将该废液加以应用,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以焦炉煤气脱硫脱氰废液制备高品质硫氰酸钠的方法,它工艺简单,成本低廉,产出的硫氰酸钾的重量含量在99%以上。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以焦炉煤气脱硫脱氰废液制备高品质硫氰酸钠的方法,所述方法为:
脱硫脱氰废液经活性炭脱色、过滤后,搅拌下向废液中加入助剂A,具体量为废液中硫代硫酸钠摩尔数量的50%-200%,除去废液体系中的硫代硫酸钠离子,之后过滤除去不溶性物质,之后向滤液中加入少量助剂C调节pH为5-10,之后蒸馏浓缩脱除水分,利用不同温度、浓度下各种物质溶解度的差异离心分离出无机盐杂质,之后经活性炭脱色,再浓缩结晶产出成品硫氰酸钠。
本发明所述助剂A为一种能够与硫代硫酸钠反应的物质,所述能够与硫代硫酸钠反应的物质为氧化剂、酸性物质及氰化物等,所述助剂C为一种无机物,所述无机物为无机酸、无机碱或无机盐,。
优选地,本发明所述浓缩母液循环利用。
进一步优选地,本发明助剂A的具体量为废液中硫代硫酸钠摩尔数量的90%-110%,助剂C调pH为6-8。
进一步优选地,本发明助剂A为过硫酸钠、硫酸、氧气或氰化钠;助剂C为氢氧化钠、氨水或硫酸。
本发明工艺简单,成本低廉,产出的硫氰酸钾的重量含量在99%以上。
具体实施方式
以钠(碳酸钠、氢氧化钠)为碱源的焦炉煤气脱硫脱氰废液指标为(以重量计):硫氰酸钠:5%-25%左右;硫酸钠:1%-10% ;硫代硫酸钠:0.1%-15%,;碳酸钠及其它物质少量。
取废液1000g,硫氰酸钠:15%左右 硫酸钠:5% 硫代硫酸钠:7%,碳酸钠少量。
首先向废液中加入助剂A过硫酸钠 72克,搅拌30分钟,之后过滤去除固体杂质,向滤液中加入3克助剂C氢氧化钠调节pH值为6.5,之后滤液进行浓缩,冷却结晶后离心分离出硫酸钠,之后体系经活性炭脱色、结晶最终得到产品硫氰酸钠82克。产出的硫氰酸钾的重量含量在99%以上。
离心母液可以循环浓缩。
本实施例中,所述助剂A为一种能够与硫代硫酸钠反应的物质,所述能够与硫代硫酸钠反应的物质为氧化剂、酸性物质及氰化物等,如过硫酸钠、硫酸、氧气或氰化钠等;所述助剂C为一种无机物,所述无机物为无机酸、无机碱或无机盐,如:氢氧化钠、氨水、硫酸。
最后应说明的是: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宜兴市燎原化工有限公司,未经宜兴市燎原化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0117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