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蒸气余气的回收利用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10305041.7 | 申请日: | 2013-07-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8310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06 |
发明(设计)人: | 祝志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岱山县巨能胶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2D1/34 | 分类号: | F22D1/3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6031 浙江省舟山市岱山***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蒸气 回收 利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蒸汽锅炉制造的技术领域,尤其指一种蒸气的废气、余气及尾气再利用的蒸气余气的回收利用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一种申请号为CN201220086781.7,名称为《蒸汽锅炉废气热能再利用的装置》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蒸汽锅炉废气热能再利用的装置,所述蒸汽锅炉废气热能利用装置的蒸汽使用设备通过换热管与烟囱和锅炉相连。所述换热管与烟囱的接触方式多样。冷凝水经过换热管与烟囱相连处时被锅炉废气热能被加热,温度升高,再进入锅炉稍加热即可汽化为蒸汽,循环使用。该发明对锅炉废气热能再利用,节约了资源,然而,该发明废气加热段较短,且该装置主要作用是来提高废气的热量而获得进一步的再利用,而不能用于供给锅炉用水的水池加热,因此,有必要对该装置的结构作进一步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利用蒸气余气对锅炉用水进行预加热来回收热源的回收利用装置。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本蒸气余气的回收利用装置,包括有水池,水池内设置有与蒸气余气相连通的传热管,所述传热管的冷凝水出口与外界相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池有n个,所述水池中的传热管依次相连接,每个水池中的水各自通过管道与锅炉中的水腔相连通,所述n是不为零的自然数。
作为改进,所述传热管包括有主管、分管,主管围成矩形状,每根分管呈U形结构,每根分管的进口与出口连接于各自对应的一根主管上,且所述分管以前后间隔排列在一起,在每个水池中的主管与分管分两部分,以左右对插组合而成,每个水池中的左右传热管的主管出口分别与下一个水池中传热管对应主管的进口相连接。
作为改进,所述水池中的管道可通过水泵将水池中的水抽送至锅炉的水腔中。
作为改进,所述传热管可优选安装于水池的内腔下部,且传热管的底面与水池的底面留有距离。
作为改进,所述传热管的冷凝水出口优选与落水管相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采用n个水池,所述水池中的传热管依次相连接,每个水池中的水各自通过管道与锅炉中的水腔相连通,所述n是不为零的自然数。这种设计的优点在于:通过多个水池能将蒸气余气(如:尾气、废气)热量彻底吸收,并将吸收的热量通过传热管传递给水池的水中,使水池中的水温度升高,有效地节省了锅炉的燃料,同时还缩短了锅炉的加热时间;还有,本传热管包括有主管、分管,主管围成矩形状,每根分管呈U形结构,每根分管的进口与出口连接于各自对应的一根主管上,且所述分管以前后间隔排列在一起,在每个水池中的主管与分管分两部分,以左右对插组合而成,每个水池中的左右传热管的主管出口分别与下一个水池中传热管对应主管的进口相连接。这种设计使传热管能更快更好地将蒸气余气中的热量传递给水池中的水,达到更好的传热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为图1的正面投影图;
图3为图1中传热管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蒸气余气的回收利用装置,包括有水池1,水池1内设置有与蒸气余气相连通的传热管2,传热管2的冷凝水出口23与外界相连通。水池1有n个,该水池1中的传热管2依次相连接,每个水池1中的水各自通过管道3与锅炉4中的水腔相连通,所述n是不为零的自然数。传热管2包括有主管21、分管22,主管21围成大约矩形状,每根分管22呈U形结构,每根分管22的进口与出口连接于各自对应的一根主管21上,且所述分管22以前后间隔排列在一起,在每个水池1中的主管21与分管22分两部分,以左右对插组合而成,每个水池1中的左右传热管2的主管21出口分别与下一个水池1中传热管2对应主管21的进口相连接。水池1中的管道3分别通过水泵将水池1中的水抽送至锅炉4的水腔中。传热管2安装于水池1的内腔下部,且传热管2的底面与水池1的底面留有距离。上述传热管2的冷凝水出口23与落水管相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岱山县巨能胶带有限公司,未经岱山县巨能胶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0504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泡棉自动粘贴机及其加工工艺
- 下一篇:隔热箱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