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电池组太阳能供电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310307342.3 | 申请日: | 2013-07-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6823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23 |
发明(设计)人: | 刘亚东;严英杰;岳天琛;盛戈皞;江秀臣;申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 |
代理公司: | 上海新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13 | 代理人: | 张泽纯 |
地址: | 2002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组 太阳能 供电系统 | ||
1.一种多电池组太阳能供电系统,特征在于其构成包括主-副双太阳能电池板、多个锂电池组储能元件、前端DC/DC电压变换电路、充-供电管理电路、后端DC/DC电压变换电路、电量检测电路、相应的电池保护电路和中央处理单元(CPU),所述的主-副双太阳能电池板的输出端经所述的前端DC/DC电压变换电路接所述的充-供电管理电路的输入端,所述的充-供电管理电路、锂电池组、电池保护电路和电量检测电路都与中央处理单元(CPU)相连接,所述的充-供电管理电路的输出端接所述的后端DC/DC电压变换电路的输入端,该后端DC/DC电压变换电路的输出端即系统终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电池组太阳能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端DC/DC电压变换电路的构成如下:
太阳能电池板的电压输出端的正极经自恢复保险丝(FU)接电压变换器(U1)的第2端口,所述的自恢复保险丝(FU)的输出端、电压变换器(U1)的第2端口、第1二极管(D1)的正极、第1电容(C1)的正极和第3电阻(R3)的一端构成节点,该节点经第1电阻(R1)接第2电阻(R2)一端与第2二极管(D2)的正极,所述的第2电阻(R2)另一端与第2二极管(D2)的负极接地,所述的第1电阻(R1)第2电阻(R2)一端与第2二极管(D2)的正极的节点为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板的输出电压测量点(TP11)接所述的中央处理单元(CPU)的输入端,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板的电压输出端的负极接所述的第1二极管(D1)的负极、第1电容(C1)的负极,所述的第3电阻(R3)的另一端同时接电压变换器(U1)的第7端口和第1三极管(Q1)的集电极,该第1三极管(Q1)的的发射极接地,第1三极管Q1的栅极经第4电阻(R4)接所述的中央处理单元(CPU)的控制电压输出端(TP12),所述的电压变换器(U1)的第4、8端口接地,电压变换器(U1)的第1端口与第3端口经第2电容(C2)相连,第1端口为输出端口,第6端口为反馈口经第5电阻(R5)接,第1端口接第3二极管的正极和电感(L1)的一端,第3电容(C3)、第4电容(C4)并联后与电感(L1)的另一端连接形成+5V输出端,第3电容(C3)和第4电容(C4)的另一端及第3二极管的负极接地,第6端口还经第6电阻(R6)接+5V输出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电池组太阳能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充-供电管理电路包括锂电池充-供电管理电路、锂电池电压测量电路、锂电池供电电路、太阳能电池输出直接向系统供电电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电池组太阳能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组包括两块太阳能电池板,每一块太阳能电池板的输出端分别经前端DC/DC电压变换电路形成第一+5V输出端和第二+5V输出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电池组太阳能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锂电池充-供电管理电路包括第一锂电池和第二锂电池、和两路并联的充-供电电路构成,所述的第一+5V输出端和第二+5V输出端分别与两路并联的充-供电电路的第一+5V输入端和第二+5V输入端相连,锂电池充-供电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的后端DC/DC电压变换电路的输入端相连;所述的锂电池充-供电管理电路具体结构如下:
第一路充-供电电路:
第一+5V输入端和第二+5V输入端分别通过第10二极管(D10)、第11二极管(D11)和第10MOSFET管(Q10)的源极、第11MOSFET管(Q11)的漏极连接,cpu输出的PWM0信号通过第11电阻(R11)、第14三极管(Q14)接到第10MOSFET管(Q10)和第11MOSFET管(Q11)的栅极,同时第10MOSFET管(Q10)的漏极通过第12二极管(D12)接到第11MOSFET管(Q11)的源极,以防止电流的反向流通,第10MOSFET管(Q10)的源极通过第18二极管(D18)和第24电阻(R24)串联接到第一锂电池组(Battery1)的正极,第一锂电池组的正极接到第11MOSFET管(Q11)的源极,第一锂电池组的负极接到CPU的TP2端,并通过第12电阻(R12)接地;第13电阻(R13)与第14电阻(R14)串联接地,第13电阻(R13)和第14电阻(R14)的节点接CPU的TP1端,第13电阻(R13)的另一端接到第12MOSFET管(Q12)和第13MOSFET管(Q13)的漏极,第12MOSFET管(Q12)的漏极通过第13二极管(D13)接到第13MOSFET管(Q13)的源极,以防止电流的反向流通;CPU通过第15电阻(R15)接第15三极管(Q15)的栅极,第15三极管(Q15)的发射极接地,第15三极管(Q15)的集电极接第12MOSFET管(Q12)和第13MOSFET管(Q13)的栅极,该栅极通过第16电阻(R16)接到锂电池的输出端;
第二充-供电电路:
第一+5输入端和第二+5输入端分别通过第14二极管(D14)、第15二极管(D15)和第16MOSFET管(Q16)的源极、第17MOSFET管(Q17)的漏极连接,CPU输出的PWM1信号通过第14电阻(R14)、第20三极管(Q14)接到第16MOSFET管(Q16)和第17MOSFET管(Q17)的栅极,同时第16MOSFET管(Q16)的漏极通过第16二极管(D16)接到第17MOSFET管(Q17)的源极,以防止电流的反向流通,第16MOSFET管(Q16)的源极通过第20二极管(D20)和第25电阻(R25)串联接到第二锂电池组(Battery2)的正极,第二锂电池组的正极接到第17MOSFET管(Q17)的源极,第二锂电池组的负极经第19电阻(R19)接地,第二锂电池组的负极接CPU的TP4端;第20电阻(R20)和第21电阻(R21)串联接地,第20电阻(R20)和第21电阻(R21)的节点接CPU的TP3,第20电阻(R20)的另一端接到第18MOSFET管(Q18)和第19MOSFET管(Q19)的漏极,第18MOSFET管(Q18)的漏极通过第17二极管(D17)接到第19MOSFET管(Q19)的源极,以防止电流的反向流通;CPU通过第22电阻(R22)接第21三极管(Q21)的栅极,第21三极管(Q21)的发射极接地,第21三极管(Q21)的集电极接第18MOSFET管(Q18)、第19MOSFET管(Q19)的栅极,该栅极通过第23电阻(R23)接到锂电池的输出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未经上海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07342.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