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发光元件材料及发光元件在审
申请号: | 201310307579.1 | 申请日: | 2013-07-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27024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04 |
发明(设计)人: | 蔡毅;王鹏;石垣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丽先端材料研究开发(中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D307/91 | 分类号: | C07D307/91;C09K11/06;H01L51/5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0241 上海市闵行***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光 元件 材料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有机材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有机发光元件材料。
背景技术
有机发光元件是在阳极与阴极之间夹持有机发光层结构的发光元件,从阴极注入的电子和从阳极注入的空穴在有机发光层内再结合并产生能量,通过该能量来发光。有机发光元件的特点是薄型、轻量、在低驱动电压下高亮度发光、及通过选择发光材料可产生多色发光,因此,作为下一代的显示设备倍受关注。
作为有机发光元件的发光层使用的材料,使用兼具电化学稳定性及良好的发光性的材料。作为发光材料,常常使用能够满足这些条件的多环芳香族(蒽、芘、或并四苯等)的衍生物(参考专利文献1至6)。
另外,作为有机发光元件的制造方法,蒸镀法被广泛应用,但也有研究面向有机发光元件面板的大型化,基于转移法、印刷法等的涂布型有机发光元件制造方法(非专利文献1至2参考)。
适合涂布型有机发光元件制造方法的发光元件材料要求对溶剂可溶,但是作为发光材料使用的多环芳香族(蒽、芘、或并四苯等)的衍生物大多对于溶剂具有难溶性,因此,很难利用涂布型有机发光元件的制造方法,迫切需求一种对于溶剂具有可溶性的发光元件材料。
公知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07-63501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2:日本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09-246354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3:日本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02-8867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4:国际公开WO2008/108256号小册子;
专利文献5:国际公开WO2010/084852号小册子;
专利文献6:国际公开WO2011/074428号小册子。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日经BP社显示器取材班编辑“有机EL最前线”(日経BP社ディスプレイ取材班編集「有機EL最前線」),日经BP社,2011年6月30日,P.7-37,P.59-60,P.114-138;
非专利文献2:日经BP社显示器取材班编辑“显示器技术年鉴2012”(日経BP社ディスプレイ取材班編集「ディスプレイ技術年鑑2012」),日经BP社,2011年10月26日,P.96-104。
发明内容
考虑到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即以往的多环芳香族(蒽、芘、或并四苯等)的衍生物大多对于溶剂具有难溶性,因此,很难利用涂布型有机发光元件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对于溶剂具有可溶性的发光元件材料及其使用的发光元件。
本发明提供一种发光元件材料,由通式(1)表示:
(1);
R1-R5可以相同或不同,分别选自氢原子、碳原子数2-20的烷基、碳原子数3-20的环烷基、碳原子数2-20的杂环基、碳原子数2-20的烯烃基、碳原子数3-20的环烯烃基、碳原子数6-40的芳基、碳原子数6-40的杂芳基、碳原子数1-20的烷氧基、碳原子数1-20的烷基硫醚基、碳原子数6-40的芳基醚基或碳原子数6-40的芳基硫醚基中的一种或几种;
R6-R13可以相同或不同,分别选自氢原子、碳原子数1-20的烷基、碳原子数3-20的环烷基、碳原子数2-20的杂环基、碳原子数2-20的烯烃基、碳原子数3-20的环烯烃基、碳原子数6-40的芳基、碳原子数6-40的杂芳基、碳原子数1-20的烷氧基、碳原子数1-20的烷基硫醚基、碳原子数6-40的芳基醚基或碳原子数6-40的芳基硫醚基中的一种或几种;
R14-R24可以相同或不同,分别选自氢原子、碳原子数1-20的烷基、三氟甲基、碳原子数3-20的环烷基、碳原子数2-20的杂环基、碳原子数2-20的烯烃基、碳原子数3-20的环烯烃基、碳原子数6-40的芳基、碳原子数6-40的杂芳基、碳原子数1-20的烷氧基、碳原子数1-20的烷基硫醚基、碳原子数6-40的芳基醚基或碳原子数6-40的芳基硫醚基中的一种或几种;其中,R14-R24中至少一个不是氢原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丽先端材料研究开发(中国)有限公司,未经东丽先端材料研究开发(中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0757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CDK-4/6抑制剂的新合成方法
- 下一篇:乳酸提取新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