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二芳基苯胺化合物的合成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312799.3 | 申请日: | 2013-07-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4265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09 |
发明(设计)人: | 陈久喜;吴华悦;王兴永;刘妙昌;高文霞;黄小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温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C211/55 | 分类号: | C07C211/55;C07C209/00;C07C217/82;C07C213/02;C07C223/06;C07C22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6 | 代理人: | 龚燮英 |
地址: | 325035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二芳基 苯胺 化合物 合成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胺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特别地涉及一种二芳基苯胺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属于有机化学合成领域。
背景技术
芳香胺是一类非常重要的有机及药物中间体,被广泛地应用于医药﹑农药﹑染料的合成以及过渡金属催化反应中所使用配体的合成。对于其合成方法,Buchwald-Hartwig交叉偶联反应是合成芳香胺类化合物的重要方法,但该方法中所使用的作为底物的复杂配体或卤代烃对环境污染较大,这极大地限制了该方法的推广使用。
在上述缺陷的基础上,人们开发了使用芳基硼酸的工艺路线,由于芳基硼酸具有低毒、使用条件温和、对水和空气稳定,而且底物范围广、官能团容忍性好等诸多优点而在有机合成领域受到广泛关注。
1998年,Chan等人公开了铜催化芳基硼酸参与的C-N偶联反应,所述反应可在室温下进行,适用于脂肪胺、芳香胺、亚胺、脲、氨基甲酸酯、磺酰胺等。其反应式如下:
2001年,Collman等人在水相条件下实现了[Cu(OH)·TMEDA]2Cl2催化下的芳基硼酸与咪唑的C-N偶联反应,所述反应条件温和,无需另外加入碱,缺陷是产物的产率中等,利用效率不高。其反应式如下:
Antilla等人公开了在空气条件下即可实现铜催化芳基硼酸与含氮化合物的偶联反应,所述方法还使用了2,6-二甲基吡啶作为碱,其反应式如下:
2003年Biffis等人利用Cu(OAc)2交换的功能树脂MPI–Cu(1:1)催化芳基硼酸与芳胺的C-N偶联反应,所述方法在室温、空气且无碱参与条件下即可完成,但缺陷在于反应的产率并不理想,底物范围也很窄。其反应式如下:
2004年,Das等人公开了在微波辅助下,KF-氧化铝表面铜催化的芳基硼酸与芳胺的C-N偶联反应,其反应式如下:
2005年,Hari等人报道了铜催化下3-三甲基硅烷苯并咪唑与芳基硼酸的偶联反应,该方法选择性地合成了1-芳基-3-三甲基硅烷苯并咪唑。然后通过KOH/EtOH水解,得到1-芳基苯并咪唑,其反应式如下:
Kantam等人公开了一种Cu-A水滑石催化的酰亚胺与芳基硼酸偶联反应,所述方法在甲醇溶剂中室温下即可以实现,反应中无需外加配体和碱,且催化剂能循环使用。其反应式如下:
2006年,Kantam等人利用可回收的Cu(OAc)2·H2O/[bmim][BF4]催化体系,实现芳基硼酸与咪唑、亚胺、胺、酰胺、磺酰胺的C-N偶联反应,其反应式如下:
Kantam等人以CuFAP为催化剂,实现了无碱体系下芳基硼酸与咪唑、芳胺以及脂肪胺的C-N偶联反应,反应的底物范围和产率均有较好的结果,其反应式如下:
2008年,Chen等人发展了微波辅助下铜催化的芳基硼酸和胺的偶联反应,所述反应在DMSO溶液中,以DBU为碱,其反应式如下:
Zheng等人利用Cu(OTf)2/EtOH催化体系实现了芳基硼酸酐和咪唑、亚胺、胺、酰胺、磺酰胺的偶联反应,其反应式如下:
Tao等人对铜催化芳基硼酸和含氮杂环胺类的偶联反应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利用干燥的TMEDA,以甲醇和水作为混合溶剂,在室温下实现了选择性的碳-氮形成偶联反应,其反应式如下:
2009年,Singh等人报道了在连续流动的微反应器中,于复合催化体系Cu(OAc)2/Et3N/吡啶的催化下的偶联反应,其反应式如下:
2010年,Liu等人以Cu-NHC为催化剂,在甲醇中了实现芳基硼酸和苯并咪唑的偶联反应,缺陷在于芳胺和芳基硼酸仅得到中等产率,而脂肪胺则几乎不反应,其反应式如下:
2011年,Islam等人发展了一类可回收的聚合物负载的Cu(II)-PAR催化剂,在甲醇中40℃下实现了芳基硼酸的C-N偶联反应,其反应式如下:
Kaboudin等人以β-环糊精络合的Cu(II)为催化剂,在无外加配体和碱条件下,在空气和水中实现了芳基硼酸与伯胺的偶联反应,其反应式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温州大学,未经温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1279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