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给纸张上光的设备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310313182.3 申请日: 2013-07-24
公开(公告)号: CN104343055A 公开(公告)日: 2015-02-11
发明(设计)人: 王正述 申请(专利权)人: 王正述
主分类号: D21H23/50 分类号: D21H23/50
代理公司: 暂无信息 代理人: 暂无信息
地址: 644000 四川省宜宾*** 国省代码: 四川;5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用于 纸张 上光 设备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设备,尤其是涉及用于给纸张上光的设备。

背景技术

纸是用植物纤维制成的薄片,作为写画、印刷书报、包装等。纸张:纸的总称。纸以张计,故称。纸张一般为分:凸版印刷纸、新闻纸、胶版印刷纸、铜板纸、书皮纸、字典纸、拷贝纸、板纸。纸的发展也是经过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公元105年发明造纸后,造纸术就从河南向经济文化发达的其它地区传播。蔡伦被封到陕西洋县为龙亭侯,造纸术就传到汉中地区并逐渐传向四川。公元二世纪造纸术在我国各地推广以后,纸就成了和缣帛、简牍的有力的竞争者。公元三到四世纪,纸已经基本取代了帛、简而成为我国唯一的书写材料,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科学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公元三到六世纪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造纸术不断革新。在原料方面,除原有的麻、楮外,又扩展到用桑皮、藤皮造纸。在设备方面,继承了西汉的抄纸技术,出现了更多的活动帘床纸模,用一个活动的竹帘放在框架上,可以反覆捞出成千上万张湿纸,提高了工效。在加工制造技术上,加强了碱液蒸煮和舂捣,改进了纸的质量,出现了色纸、涂布纸、填料纸等加工纸。 

公元六到十世纪的隋唐五代时期,我国除麻纸、楮皮纸、桑皮纸、藤纸外,还出现了檀皮纸、瑞香皮纸、稻麦秆纸和新式的竹纸。在南方产竹地区,竹材资源丰富,因此竹纸得到迅速发展。关于竹纸的起源,先前有人认为开始于晋代,但是缺乏足够的文献和实物证据。从技术上看,竹纸应该在皮纸技术获得相当发展以后,才能出现,因为竹料是茎秆纤维,比较坚硬,不容易处理,在晋代不太可能出现竹纸。竹纸应该起源于唐以后,而在唐宋之际有比较大的发展。欧洲要到十八世纪才有竹纸。这一时期的产纸地区遍及南北各地。由于雕板印刷术的发明,兴起了印书业,这就促进了造纸业的发展,纸的产量、质量都有提高,价格也不断下降,各种纸制品普及于民间日常生活中。纸张由于质地原因不能沾水,否则使用寿命会受到影响,造成诸多不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和不足,提供用于给纸张上光的设备,该设备结构简单,原理简便,通过给纸张进行上油,使得纸张具有防水性,在一些潮湿或者水分含量较多的环境中,也能够长期进行使用、保存。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用于给纸张上光的设备,包括输送装置和接收装置,所述输送装置和接收装置之间设置有上油装置。

所述上油装置包括上油辊和支撑辊,上油辊设置在支撑辊的正上方,支撑辊的正下方设置有油斗,油斗正下方设置有油槽。

所述上油辊的正上方设置有上油喷嘴,所述上油喷嘴与油槽连接。

所述输送装置和上油装置之间设置有计数器。

所述上油装置和接收装置之间设置有干燥装置。

所述干燥装置的正下方设置有输纸平台,所述输纸平台下方设置有若干个张紧轮。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设备的结构简单,原理简便,上油效率高,能够成批量生产,且数值准确,通过给纸张进行上油和干燥,使得纸张具有防水性,在一些潮湿或者水分含量较多的环境中,也能够长期进行使用、保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及相应的零部件名称:1—计数器;2—上油喷嘴;3—上油辊;4—干燥装置;5—接收装置;6—张紧轮;7—转轮;8—油槽;9—输送装置;10—油斗;11—支撑辊。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仅限于此。

实施例:

如图1所示,用于给纸张上光的设备,包括输送装置9和接收装置5,所述输送装置9和接收装置5之间设置有上油装置。纸张上油前放置在输送装置9上,上油后通过接收装置5接收。

所述上油装置包括上油辊3和支撑辊11,上油辊3设置在支撑辊11的正上方,支撑辊11的正下方设置有油斗10,油斗10正下方设置有油槽8。

所述上油辊3的正上方设置有上油喷嘴2,所述上油喷嘴2与油槽8连接。纸张通过支撑辊11和上油辊3之间,上油喷嘴2吸收油槽8中的油料,喷洒到上油辊3上,涂抹到纸张表面,滴出来的油流到油斗10中。

所述输送装置9和上油装置之间设置有计数器1。通过计数器1,使得上油的纸张数目准确,减少了人工计数的麻烦。

所述上油装置和接收装置5之间设置有干燥装置4。干燥装置4采用红外线进行干燥,效率高,干燥效果好。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正述,未经王正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1318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