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N,N-二甲基甘氨酸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313601.3 | 申请日: | 2013-07-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8751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13 |
发明(设计)人: | 吴传隆;丁永良;秦岭;杨帆;何咏梅;朱丽利;任星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紫光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C255/25 | 分类号: | C07C255/25;C07C253/30;C07C229/12;C07C227/18 |
代理公司: | 北京元本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11308 | 代理人: | 黎昌莉 |
地址: | 402161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甲基 甘氨酸 制备 方法 | ||
1.一种N,N-二甲基氨基乙腈体系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羟基乙腈和过量的二甲胺在水介质中充分反应得N,N-二甲基氨基乙腈的反应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N,N-二甲基氨基乙腈体系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的温度为40~100℃,压力为0.4~1MPa。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N,N-二甲基氨基乙腈体系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羟基乙腈:二甲胺的摩尔比为1:1.5~4。
4.利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制备N,N-二甲基甘氨酸盐体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向权利要求1得到的N,N-二甲基氨基乙腈反应液中加入N,N-二甲基氨基乙腈0.7~2倍摩尔量的碱进行碱化,控制反应温度60~100℃,反应2~7小时,脱氨处理后,得N,N-二甲基甘氨酸盐的反应液。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备N,N-二甲基甘氨酸盐体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碱为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钡、氧化钙、硫酸钠、硫酸铵和氢氧化钙中的一种或多种。
6.一种N,N-二甲基甘氨酸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权利要求4的基础上,向所得的N,N-二甲基甘氨酸盐的反应液中加入酸调节pH为酸性,得N,N-二甲基甘氨酸粗品和无机盐的混合液,对该混合液分离纯化得N,N-二甲基甘氨酸。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N,N-二甲基甘氨酸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酸为硫酸、盐酸、硝酸、碳酸、磷酸和路易斯酸中的一种或多种。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N,N-二甲基甘氨酸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酸调节pH为5±0.5。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N,N-二甲基甘氨酸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N,N-二甲基甘氨酸盐的反应液按以下方法制备,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甲醛、氰化钠、二甲胺在水介质中,温度60~80℃充分反应后,脱氨处理,得N,N-二甲基甘氨酸钠的反应液;水介质中,甲醛:氰化钠:二甲胺的摩尔比为1:1~1.5:1.5~3。
10.利用N,N-二甲基甘氨酸生产装置制备N,N-二甲基甘氨酸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N,N-二甲基甘氨酸生产装置包括101#反应釜(1)、102#反应釜(2)、2#反应釜(3)、分离装置(4)和结晶釜(5);所述101#反应釜(1)和102#反应釜(2)分别与2#反应釜(3)连通;所述分离装置(4)为离心机或过滤装置,并分别与2#反应釜(3)和结晶釜(5)连通;
A、羟基乙腈、过量的二甲胺和水在101#反应釜(1)中充分反应得N,N-二甲基氨基乙腈的反应液;向N,N-二甲基氨基乙腈反应液中加入N,N-二甲基氨基乙腈0.7~2倍摩尔量的碱碱化,控制反应温度60~100℃,反应2~7小时,脱氨处理后,得N,N-二甲基甘氨酸盐的反应液;
或者,甲醛、氰化钠、二甲胺和水在102#反应釜(2)中,温度60~80℃充分反应后,脱氨处理,得N,N-二甲基甘氨酸钠的反应液;水介质中,甲醛:氰化钠:二甲胺的摩尔比为1:1~1.5:1.5~3;
B、将101#反应釜(1)和/或102#反应釜(2)中的反应液转入2#反应釜(3),向其中加入酸调节pH为酸性,再加入活性炭脱色,得物料混合物;
C、将反应釜(3)中的物料混合物转入分离装置(4)分离,得母液1;
D、将所述母液1转入结晶釜(5)冷却结晶,再通过分离装置(4)分离得固体物无机盐和母液2;
E、将所述母液2转入结晶釜(5)重结晶,再通过分离装置(4)分离得N,N-二甲基甘氨酸和母液3。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利用N,N-二甲基甘氨酸生产装置制备N,N-二甲基甘氨酸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母液3转入结晶釜(5),与下轮母液2混合一并重结晶,进一步制备N,N-二甲基甘氨酸。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紫光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重庆紫光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13601.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