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戊烯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314884.3 | 申请日: | 2013-07-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3304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02 |
发明(设计)人: | 石康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派尔科化工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C11/10 | 分类号: | C07C11/10;C07C5/05 |
代理公司: | 上海华工专利事务所 31104 | 代理人: | 应云平;李生柱 |
地址: | 201512 上海市金***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戊烯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戊烯的制备方法,特别涉及将富含间戊二烯的碳五馏份与氢气混合后通过Pd/Al2O3催化剂床层,使间戊二烯选择加氢转化为1-戊烯和2-戊烯混合物,再通过精馏分离分别得到1-戊烯和2-戊烯产品的方法。
背景技术
1-戊烯是一种应用领域较为狭窄的精细化工产品的中间体,它是经环氧化生产1,2-戊二醇,进而生产杀虫剂丙环唑的原料。丙环唑是替代有机磷农药的一种发展前景良好且对环境影响极小的绿色有机农药;2-戊烯则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可用作经水合反应生产2-戊醇和3-戊醇的原料以及聚合抑制剂。
通常石脑油蒸汽裂解制乙烯的过程副产出相当数量的碳五馏分,其量约为乙烯产量的10%。目前碳五馏分的综合利用主要是对碳五馏分进行分离得到价值较高的间戊二烯、异戊二烯和双环戊二烯等双烯烃以及异戊烯产品,分离了双烯烃以及异戊烯后剩余的碳五物料称为抽余碳五,约占碳五馏分原料的10~15%。抽余碳五中约含10%左右的1-戊烯和约20%的2-戊烯。由于抽余碳五所含的碳五组分较多且各组分沸点非常接近,故虽然采用精密精馏的方式来生产1-戊烯和2-戊烯,但所获产品纯度较低,无法得到含量在98.5%以上的1-戊烯和2-戊烯产品。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戊烯的制备方法,将富含间戊二烯的碳五馏份与氢气混合后通过Pd/Al2O3催化剂床层,使间戊二烯选择加氢转化为正戊烯和2-戊烯混合物,1-戊烯和2-戊烯混合物,再通过精馏分离分别得到1-戊烯和2-戊烯产品的方法。
以下是本发明具体的技术方案:
一种戊烯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富含间戊二烯的碳五馏份与氢气混合后进入一固定床催化加氢反应器进行选择性加氢反应,催化剂为Pd/Al2O3。氢气与物料中双烯烃的摩尔进料比为1~3﹕1,新鲜原料质量空速1~8hr-1,反应压力为10~20bar,反应温度为30~90℃。通过加氢将物料中所含有的间戊二烯基本转化为1-戊烯和2-戊烯。
2)利用加氢物料中各组分的沸点差,在一个理论塔板数为80~100的精馏塔内将1-戊烯分出。塔釜温度为55~80℃,塔顶温度为40~60℃,回流比为10~30,塔操作压力为2~5bar。
3)将上述塔釜液再送入一个理论塔板数为80~100的精馏塔内将2-戊烯分出。塔釜温度为62~87℃,塔顶温度为47~67℃,回流比为10~30,塔操作压力为2~5bar。
上述步骤1)所述的选择性加氢反应的催化剂一般为Pd/Al2O3,钯为活性组分,Al2O3为载体,金属钯负载量最好为催化剂总质量的0.25~0.30%;氢气与物料中双烯烃的摩尔比最好为1.1~2.5﹕1;质量空速最好为4~6hr-1;反应压力最好为12~16bar,反应温度最好为35~70℃。
上述步骤2)所述的精馏塔的塔釜温度最好为60~70℃;塔顶温度最好为45~55℃;回流比最好为15~25;塔操作压力最好为2.5~3.5bar。
上述步骤3)所述的精馏塔的塔釜温度最好为67~77℃;塔顶温度最好为52~62℃;回流比最好为15~25;塔操作压力最好为2.5~3.5bar。
在步骤1中本发明采用了成熟的选择性加氢Pd/Al2O3催化剂,这种催化剂在合适的加氢条件下可催化原料中间戊二烯的加氢,使其转化成沸点更低的1-戊烯和2-戊烯。在间戊二烯的加氢过程中,由于热力学的缘故,有部分生成的1-戊烯会发生临氢异构化转化成2-戊烯,而对其影响最大的工艺参数是氢气与物料中双烯烃的摩尔比,需在间戊二烯加氢转化率和1-戊烯寻找合适的平衡点。此外在选择性加氢时,要特别关注加氢的选择性,尽可能减少单烯烃的再加氢,提高反应的收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是通过采用加氢和精馏的方法来生产1-戊烯和2-戊烯产品。由于加氢产物中各组分的沸点与1-戊烯和2-戊烯相差较为明显,故可以很容易地通过精馏来生产纯度在98.5%以上的1-戊烯和2-戊烯产品。
下面通过实施例来对本发明的细节作进一步的描述。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一、选择性加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派尔科化工材料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派尔科化工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1488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