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多因子的地震后发生崩滑灾害位置的预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314885.8 | 申请日: | 2013-07-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64830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23 |
发明(设计)人: | 王瑛;宋崇振;李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V1/28 | 分类号: | G01V1/28;G06Q10/04;G06Q50/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正理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7 | 代理人: | 张雪梅 |
地址: | 100875 北京市西***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因子 地震 发生 灾害 位置 预测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地震后减灾防灾以及灾害的风险评估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多因子的地震后发生崩滑灾害位置的预测方法。
背景技术
地震作为一种破坏性灾害,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都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强烈地震在对地面建筑物造成破坏的同时,也常常诱发次生灾害。特别是在山区,地震常常触发大量次生地质灾害,这些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加重了地震损失,其造成的损失有时甚至超过了地震本身造成的直接损失。震后的崩塌、滑坡灾害是继地震发生后最先触发的一类地质灾害,同时也为泥石流、堰塞湖灾害的发生奠定了物源基础。震后的崩塌、滑坡灾害既可以是随地震的发生同时产生,也可以是地震后一定时间后才发生。
我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的交界处,是世界地震多发国之一。同时,我国也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丘陵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70%。多震与多山的叠加,使得我国地震诱发的崩塌、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频发,且损失巨大、危害严重。从1500-1949年间,有准确记载产生过次生崩塌、滑坡灾害的地震有134次。我国是世界上崩塌、滑坡、泥石流特别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自然灾害总损失的20%以上。事实表明,发生在我国西南山区的强烈地震往往会引发大规模的崩塌或滑坡,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引发了数以万计的崩塌、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给灾区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惨痛损失,并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人们生命财产和公共设施安全仍然存在巨大威胁。据估计,汶川地震触发的地质灾害点有3~4万处,以崩塌、滑坡、滚石为主。殷跃平等人的调查发现,汶川地震诱发了近15000处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导致了约20000人死亡。有时,地震触发的地质灾害损失比地震本身造成的损失还要大,例如,2012年9月7日,云南省邵通市的彝良5.7级地震中的遇难者大多数是死于地震触发的滚石灾害。2013年4月20日发生在四川省雅安市的芦山地震也触发了大量的崩塌、滑坡灾害,堵塞并切断了交通,严重影响了救援人员和物资的运送。可见,地震后的崩滑灾害是西南山区不容忽视的次生地质灾害。
滑坡和崩塌常常相伴而生,它们有着无法分割的联系,产生于相同的地质构造环境中和相同的地层岩性构造条件下,且有着相同的触发因素,容易产生滑坡的地带也是崩塌的易发区,因此滑坡式崩塌或崩塌型滑坡也被称为崩滑流。崩塌、滑坡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诱发、互相转化。本文上下文中地震引发的崩塌和滑坡被也被简称为崩滑灾害。
了解震后崩滑灾害的分布特征对灾后重建和风险评估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针对震后崩滑灾害分布特征的研究有很多,主要方法是通过现场调查和遥感影像解译,获取震后滑坡分布信息,并基于GIS研究不同环境背景下的滑坡分布情况,统计分析在不同烈度区、不同高程、不同坡度、不同岩性等条件下滑坡的分布状况,探索其分布规律。震后崩滑灾害分布特征的研究为进一步探索发现地震-滑坡影响因素奠定了重要基础。现有观点认为地震滑坡的影响区域是所有滑坡点的外边界所包围区域的面积,并认为这些区域所经受的地震动强烈程度足以诱发滑坡和崩塌。研究发现,地震-滑坡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地震参数、地质构造、岩体性质、地形地貌、水文地质、人类活动等。基于这些影响因素来构建预测地震后崩滑灾害的发生概率的模型,可以有效确定区域震后崩滑灾害危险性分布,为指挥防灾、救灾工作提供决策依据,对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和经济发展具有的指导意义,同时也为进一步的灾害风险研究奠定了基础。
高精度遥感技术和GIS技术的发展应用,为震后崩滑灾害的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持,对于了解地震-滑坡发生机制,进一步开展风险评估具有重要作用。
从已有的研究方法看,崩滑灾害的危险性可以分为两种:一是统计分析法,二是斜坡稳定性分析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师范大学,未经北京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1488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