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光纤链路调度方法、设备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310315468.5 | 申请日: | 2013-07-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48691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15 |
发明(设计)人: | 洪斌;许高雄;高谦;郭怀军;樊璟;周红岗;罗卫国;冀旭亮;冯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12/46 | 分类号: | H04L12/46;H04L12/24;H04B10/25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博世达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274 | 代理人: | 张娜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虚拟光纤 链路 光纤链路 占用状态 设备及系统 节点端口 业务告警 使用率 使用率门限 调度 实时监控 通信领域 业务开通 业务使用 光纤链 跳接 光纤 搜索 占用 统一 | ||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光纤链路调度方法、设备及系统。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通过使虚拟光纤链路内节点的跳接集中统一完成并设置节点端口为预占用状态,在需要使用时,将虚拟光纤链路内节点端口从预占用切换到占用状态,从而提高光纤业务开通速度。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包括:实时监控第一光纤链路上的所有直接连接的两个节点间的光纤链路使用率;当该使用率大于对应的直接连接的两个节点间的光纤链路使用率门限,生成业务告警;根据业务告警搜索与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的第一虚拟光纤链路;将第一虚拟光纤链路上的所有节点对应第一虚拟光纤链路的端口从预占用状态切换到占用状态,使得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的业务使用第一虚拟光纤链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纤链路调度方法、设备及系统。
背景技术
光纤基础设施网络(Fiber Infrastructure Network,简称FIN)包括光分配网(Optical Distribution Network,简称ODN)、光城域网(Optical Metro Network,简称OMN)和光核心网(Optical Backbone Network,简称OBN),用于实现FIN组网设备可用光纤链路的高利用率,提高光纤链路调度灵活性及业务发放速度。
在现有技术中,FIN网络链路节点设备,例如,电信运营商机房光链路节点设备,光纤链路调度基于光缆分歧、热熔接模式,也称为分歧熔接模式,通过在初期建设时尽可能留有冗余纤芯资源来保障光纤够用。例如,OMN环形光缆网组网,如图1或2所示,图1两端为光纤配线架(Optical Distribution Frame,简称ODF),用“O”来表示,两个ODF中间为光交接箱,分别用A-F来表示,光缆环链路中光缆纤芯总芯数为288芯,A~F光交箱分别占用288/6=48芯光纤,O-A,A-O,O-B,B-O,O-C,C-O,O-D,D-O,O-E,E-O,O-F,F-O,通过光缆分歧熔接方法实现光纤链路的直达。如图3所示,采用部分跳接型光纤链路取代一部分熔接型光纤链路,但缺乏较好的网管系统及光纤成端端口的识别管理技术,这些跳接型的光纤链路也不具备灵活调度特性。
传统的光纤业务跳接,需要施工人员至现场跳,不仅速度慢,而且成本高,包括人工费、车油费等,且可能为了开通一条或几条光纤链路到多个不同站点做光纤跳接,因此,需要提高光纤业务开通速度。
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以下问题:由于传统的光纤业务跳接需要施工人员到现场跳纤,使得光纤业务开通速度慢。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光纤链路调度方法、设备及系统,通过使虚拟光纤链路内节点的跳接集中统一完成并设置节点端口为预占用状态,在需要使用时,将虚拟光纤链路内节点端口从预占用切换到占用状态,从而提高光纤业务开通速度。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光纤链路调度方法,包括:
实时监控第一光纤链路上的所有直接连接的两个节点间的光纤链路使用率,其中,所述第一光纤链路为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业务正在使用的光纤链路;
当所述第一光纤链路上的任一所述直接连接的两个节点间的光纤链路使用率大于对应的所述直接连接的两个节点间的光纤链路使用率门限,生成业务告警;
根据所述业务告警搜索与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之间的第一虚拟光纤链路,其中,所述第一虚拟光纤链路为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之间可达,但未开通业务的光纤链路;
将所述第一虚拟光纤链路上的所有节点对应所述第一虚拟光纤链路的端口从预占用状态切换到占用状态,使得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之间的业务使用所述第一虚拟光纤链路。
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根据第一方面,所述第一虚拟光纤链路为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之间路径最短的虚拟光纤链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1546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