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PUF的RFID认证方法和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310317894.2 | 申请日: | 2013-07-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91199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2-08 |
发明(设计)人: | 杨一涛;王振宇;孙国梓;王志伟;卢杨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邮电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L9/32 | 分类号: | H04L9/32;H04L29/06;G06K17/00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32207 | 代理人: | 汪旭东 |
地址: | 210003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puf rfid 认证 方法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物联网与信息安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PUF的RFID认证方法和系统。
背景技术
无线射频识别,即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术,是利用无线射频方式进行非接触双向通信并交换数据,有效实现物品的无接触自动识别与动态管理,具有提高社会管理、生产流通的效率和精准控制能力。随着RFID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用户隐私泄露等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由于通信信道的不安全,以及RFID系统计算资源的有限性,其设计高效、安全的RFID协议至今仍然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借鉴当前普遍使用的人体唯一特征(指纹、虹膜等)对个人实施认证的思想,提出了基于物理实体的内在物理构造来唯一地标识单个物理实体实现有效认证的思路,即物理不可克隆函数(Physical Unclonable Functions,PUF)。PUF是一组微型延迟电路,利用提取芯片制造过程中不可避免产生的差异,生成无限多个、唯一的、不可预测的“密钥”。由于芯片制造过程中产生的差异本身具有不可模仿和复制的特性,即使是芯片制造商也不可能从另外的芯片上复制出一套一模一样的口令响应序列,因此PUF技术使芯片具有反仿制的功能。
公钥加密是由对应的一对唯一性密钥(即公开密钥和私有密钥)组成的加密方法。它解决了密钥的发布和管理问题,是目前商业密码的核心。在公钥加密体制中,没有公开的是明文,公开的是密文、公钥和算法。
目前在RFID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重放攻击:攻击者发送一个旧的主机已接收过的数据,来达到欺骗主机的目的,破坏认证过程;
2、假冒攻击:假冒成两个通信主机中的一台,与另一台进行通信,从而非法获取重要信息;
3、跟踪攻击:通过搜集、分析、比较通信信息,获取带有主机身份标识的信息(如ID),确定主机位置,来达到获取主机的行踪的目的;
4、物理攻击:攻击者通过探测标签的信号或者使用其他机械方法克隆标签,模拟标签的行为;
5、同步攻击:攻击者通过截获、篡改、丢弃主机间的通信消息,使共享消息(如密钥)不同步,从而破坏后期的通信;
6、双向认证:认证双方都要确认对方为合法的,才与之进行通信。而本发明能够很好地解决上面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基于PUF的RFID认证方法。该方法主要针对RFID系统有限的能量、计算能力以及存储空间的问题。该方法可以提供高安全、高效率、低资源的认证过程。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发明设计了一种RFID系统中的双向认证方法,RFID系统主要是由后台数据库、阅读器(Reader)、标签(Tag)三部分组成,由于后台数据库和阅读器的通信可以使用传统的网络安全技术,所以认为后台数据库与阅读器之间的通信是安全的。而阅读器与标签之间的通信不是使用传统的网络安全技术,所以认为阅读器与标签之间是不安全的。本发明的RFID认证方法共分为以下两个阶段:初始化阶段和认证阶段。
方法流程:
1、初始化阶段:后台数据库、阅读器以及所有标签在安全环境下预装一些信息。
(1)、服务器通过公钥加密算法,计算得到公钥H以及私钥对(F,Fp),然后将(IDt,H)作为一条记录存入标签,其中IDt是标签的ID,同时将阅读器IDr存入阅读器。
(2)、在阅读器和标签内置PUF模块(用P函数表示),计算G=P(IDr),Q=P(IDt)将G、Q、(F,Fp)分别存入后台数据库。
2、认证阶段:具体实现阅读器(Reader)、标签(Tag)的认证过程,共分为以下5个步骤。
步骤一:Reader向Tag发送请求Query和一个随机数R。
步骤二:Tag的PUF模块进行两次计算,N=P(R),Q=P(IDt),然后Tag用H加密信息,得到EH(N,Q),发送给Reader。
步骤三:Reader接收到EH(N,Q),计算G=P(IDr),将(EH(N,Q),G)发送给后台数据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邮电大学,未经南京邮电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1789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天然药物组合物
- 下一篇:热交换器以及具备该热交换器的冰箱、空气调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