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多级驯化酵母菌去除废水COD的处理系统及工艺无效
申请号: | 201310317975.2 | 申请日: | 2013-07-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8207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06 |
发明(设计)人: | 吴巍;宋晨;戎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 |
代理公司: | 北京瑞思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41 | 代理人: | 李涛 |
地址: | 215123 江苏省苏州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多级 驯化 酵母菌 去除 废水 cod 处理 系统 工艺 | ||
1.一种用于多级驯化酵母菌去除废水COD的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通的调节池、一级生物池、二级生物池、三级生物池和监护池;
所述调节池,对原水进行水质调节,形成调节后的废水,将所述调节后的废水排入所述一级生物池;
所述一级生物池,通过一级酵母菌对所述调节后的废水进行一级处理,并将所述一级处理后的废水排入所述二级生物池;
所述二级生物池,通过二级酵母菌对所述一级处理后的废水进行二级处理,并将所述二级处理后的废水排入所述三级生物池;
所述三级生物池,通过三级酵母菌对所述二级处理后的废水进行三级处理,并将所述三级处理后的废水排入所述监护池;
所述监护池,过滤所述三级处理后的废水,过滤所得水部分回流至所述调节池,另一部分外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多级驯化酵母菌去除废水COD的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系统还包括一级菌种室、二级菌种室和三级菌种室,所述一级菌种室用于培养可耐受所述调节后的废水COD的一级酵母菌,所述二级菌种室用于培养可耐受所述一级处理后的废水COD的二级酵母菌,所述三级菌种室用于培养可耐受所述二级处理后的废水COD的三级酵母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多级驯化酵母菌去除废水COD的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池的排水管道口装有滤网,用于过滤掉固体杂质,经调节后的废水COD为1400-1600 mgL-1,排水间隔时间为16 h;所述的监护池中的三级处理后的废水COD在100 mgL-1以下,所述监护池的出水管道口安装有滤膜,只允许水通过,酵母菌被截留下来作为蛋白回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多级驯化酵母菌去除废水COD的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池的排水管道口安装有滤网,所述滤网的孔径为2 mm,所述滤网由具有耐腐蚀性的材质制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多级驯化酵母菌去除废水COD的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滤网的材质为尼龙、金属或塑料。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多级驯化酵母菌去除废水COD的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护池的出水管道口安装有滤膜,所述滤膜的孔径为2 μm,所述滤膜由具有耐腐蚀性的材质制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多级驯化酵母菌去除废水COD的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滤膜的材质为尼龙或PP。
8.一种用于多级驯化酵母菌去除废水COD的工艺,其特征在于,使用如权利要求1至7之一所述的用于多级驯化酵母菌去除废水COD的处理系统,具体工艺过程包括:
(1)根据所述调节后的废水的COD情况,在一级菌种室中用所述调节后的废水对酵母菌进行驯化培养,获得一级酵母菌;根据所述一级处理后的废水的COD情况,在二级菌种室中用所述一级处理后的废水对酵母菌进行驯化培养,获得二级酵母菌;根据二级处理后的废水的COD情况,在三级菌种室中用二级处理后的废水对酵母菌进行驯化培养,获得三级酵母菌;
(2)原水进入调节池中进行水质调节,形成调节后的废水,所述调节后的废水经过排水管道口的滤网过滤去除杂质,然后进入一级生物池;
(3)在一级生物池中投放所述一级酵母菌,处理所述调节后的废水,16 h后排出90%的一级处理后的废水进入二级生物池,并从调节池补充90%的调节后的废水;
(4)在二级生物池中投放所述二级酵母菌,处理所述一级处理后的废水,16 h后排出90%的二级处理后的废水进入三级生物池,并从一级生物池补充90%的一级处理后的废水;
(5)在三级生物池中投放所述三级酵母菌,处理所述二级处理后的废水,16 h后排出90%的三级处理后的废水进入监护池,并从二级生物池补充90%的二级处理后的废水;
(6)监护池中的三级处理后的废水通过滤膜过滤实现菌水分离,菌泥回收,过滤所得水根据工艺需要一部分回流至调节池用于对原水进行水质调节,一部分外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未经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17975.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