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拼接式L型双层隔振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10319368.X | 申请日: | 2013-07-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42032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29 |
发明(设计)人: | 王绍军;孙新占;廖庆斌;邓海华;陈剑;商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16F7/00 | 分类号: | F16F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11120 | 代理人: | 仇蕾安;李爱英 |
地址: | 430064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拼接 双层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船舶振动噪声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拆卸、拼接的组合式L型双层隔振装置,主要适用于抑制疏水泵的振动。
背景技术
疏水泵是疏水系统的主要动力源,疏水泵振动较大,抑制其振动可以降低其对船体结构振动的影响,进而降低其对船体和人员的影响,提高舒适性。
目前针对疏水泵普遍采用的减振降噪措施是采用单层隔振的方式,在底部和背部加装橡胶减振器,减小传递至船体基座的振动。根据单层隔振的原理,若隔振装置的固有频率是f,那么它只对以上的激振频率才具有隔振效果。因此,被动隔振的特点决定了其对低频线谱隔振能力有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拼接式L型双层隔振装置,可在船舶空间有限的环境下使用,有效的抑制疏水泵的振动。
实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拼接式L型双层隔振装置,包括左支架、右支架、上拼装板、下拼装板以及两个以上的橡胶减振器;
所述左支架和右支架为左右对称的结构,其均由立板和底板组成;所述底板是由上层面板、侧板和底层面板构成的双层平面结构,上层面板和底层面板垂直固连在侧板的上下两端且分别位于侧板的外侧和内侧;上层面板、侧板以及底层面板的一端均与立板下半部分的表面焊接,形成L型结构;
所述上拼装板和下拼装板为结构完全相同的矩形板材,其表面上加工有安装孔;所述左支架和右支架并排,其上下两端分别由上拼装板和下拼装板固定连接成一体;所述两个以上的橡胶减振器分别设置于底层面板的上方、上层面板的下方以及立板的两侧。
进一步地,本发明所述上层面板和侧板之间设有多个肘板。
进一步地,本发明所述立板和底板上分别设有多个减重孔。
进一步地,本发明包括18个橡胶减振器,其中有6个为SJA-500减振器,8个为BE-400减振器,4个为SJA-500减振器;所述6个SJA-500减振器通过螺栓与所述上层面板的下底面联接,4个BE-400减振器通过螺栓与所述立板(15)外侧联接,4个SJA-500减振器通过螺栓与所述底层面板的上表面联接,4个BE-400减振器通过螺栓与所述立板内侧联接。
有益效果
首先,本发明双层隔振装置的底板由上层面板、两侧板及底层面板组成的凹形结构,使得设置于底层面板上的橡胶减振器和设置于上层面板上的橡胶减振器在高度方向上相互错开,这样可以减小双层隔振装置在其垂直于安装平面的高度,针对船上狭小的环境空间,可以避免设备加装双层隔振装置后与设备顶部船体结构(铺板以及船上其他系统管路等)发生干涉,最大限度的减少设备因加装双层隔振装置带来的牵连工程。
其次,本发明支架采用两个对称的L型结构件并排拼接在一起,这样可以为双层隔振装置在船上安装过程中的进舱阶段提供方便,减少进舱过程中的牵连工程。同时,采用拼装板对双层隔振装置进行定位,可以保证双层隔振装置拼装前后的一致性。
附图说明
图1为左右支架拼接一起的主视图;
图2为左右支架拼接一起的中剖面图;
图3为左右支架拼接一起的俯视图;
图4为左右支架拼接一起的仰视图;
图5为双层隔振装置侧视图;
图6为双层隔振装置主视图;
图7为双层隔振装置后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如图1~图6所示,本发明拼接式L型双层隔振装置,包括左支架、右支架、上拼装板3、下拼装板4以及两个以上的橡胶减振器;
所述左支架和右支架为左右对称的结构,其均由立板15和底板组成;所述底板是由上层面板17、侧板18和底层面板16构成的双层平面结构,上层面板17和底层面板16垂直固连在侧板18的上下两端且分别位于侧板18的外侧和内侧;上层面板17、侧板18以及底层面板16的一端均与立板15下半部分的表面焊接,形成L型结构;
所述上拼装板3和下拼装板4为结构完全相同的矩形板材,其表面上加工有安装孔;所述左支架和右支架并排,其上下两端分别由上拼装板3和下拼装板4固定连接成一体;所述两个以上的橡胶减振器分别设置于底层面板16的上方、上层面板17的下方以及立板15的两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1936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