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制备清水混凝土的聚羧酸减水剂有效
申请号: | 201310319448.5 | 申请日: | 2013-07-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5997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23 |
发明(设计)人: | 邓最亮;牟廷敏;丁庆军;傅乐峰;冯中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三瑞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24/42 | 分类号: | C04B24/42;C04B103/30 |
代理公司: | 上海蓝迪专利事务所 31215 | 代理人: | 徐筱梅 |
地址: | 200232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制备 清水 混凝土 羧酸 水剂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材料添加剂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制备混凝土的聚羧酸减水剂。
背景技术
清水混凝土又称装饰混凝土,因其极具装饰效果而得名。它属于一次浇筑成型,不做任何外装饰,直接采用现浇混凝土的自然表面效果作为饰面,要求表面平整光滑、色泽均匀、棱角分明、无碰损和污染。国外早在上世纪60年代的日本奥林匹克体育场就开始使用清水混凝土,发展到后来的悉尼歌剧院的外墙、日本国家大剧院、巴黎史前博物馆,直到目前的高架、轻轨中的桥面、桥柱……。在国内,清水混凝土技术最早应用于桥梁、水利工程以及工业构筑物等,其观感质量标准要求较低,主要要求无蜂窝、麻面和漏筋等质量缺陷。
近年来,随着国内混凝土技术的发展,对清水混凝土的质量要求已经不局限于力学性能和施工质量问题了,而是开始转向如何实现一次浇筑得到清水效果。大部分的研究聚焦于清水混凝土的模版形状及材料、脱模剂的种类及成型工艺。在混凝土拌合物的质量方面则提出具备良好的拌合物性能,是控制清水混凝土质量的关键,直接影响到混凝土成型后的观感效果。目前关于清水混凝土拌合物的要求主要是混凝土不泌水,因为泌水容易导致混凝土离析分层、表面水纹多、色差大,对混凝土外加剂方面则无特殊要求。
聚羧酸减水剂是新一代的水泥分散剂,广泛应用于高性能混凝土之中。目前在大多数的清水混凝土制备中均使用了通用型的聚羧酸减水剂,这类减水剂的使用往往出现以下问题:泵送混凝土所用聚羧酸减水剂用于清水混凝土时,可以获得良好的新拌混凝土工作性,但往往是通过引入气泡实现的,最终会造成混凝土表观气泡多,若在此基础上加入消泡剂,则会损失新拌混凝土的初始和易性,影响混凝土的施工质量,造成缺角、施工孔等问题;而若是使用预制件所用的聚羧酸减水剂,可以获得初始含气量较低的新拌混凝土,但由于清水混凝土初始坍落度大于预制件混凝土,这类减水剂在大流动度的情况下,容易使混凝土离析、泌水,造成混凝土外观分层厉害、色差严重。
发明内容
本发明以具有低引气、降粘性的聚羧酸减水剂母液为主体,复合气泡调节剂和缓凝剂,制备出可以用于清水混凝土的聚羧酸减水剂。这种减水剂所采用的聚羧酸减水剂母液可以使新拌混凝土含气量低、不粘稠,利用消泡剂、引气剂和缓释型消泡剂复合组成气泡调节剂,初始时可以将聚羧酸减水剂母液的气泡结构进行匀质处理,即可以获得大小均匀的小气泡以满足混凝土浇筑的要求,而随着施工时间的进行,缓释型消泡剂开始发生水解反应,释放出具有消泡能力的小分子,可以降低混凝土内部含气量,缓凝剂的选用可以满足清水混凝土表面收光抹面的要求,同时可以改善新拌混凝土的粘聚性。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制备清水混凝土的聚羧酸减水剂,特点是该聚羧酸减水剂由以下物质按重量百分比组成:
聚羧酸共聚物5.00%~60.00%,
缓释型消泡剂0.02%~1.00%,
消泡剂0.01%~1.00%,
引气剂0.01%~1.00%,
缓凝剂 0.00%~10.00%以及余量的水,总重量以100%计; 其中
所述聚羧酸共聚物的重均分子量为15000~120000;
所述消泡剂是聚硅氧烷类消泡剂、有机硅油类消泡剂、聚醚改性有机硅类消泡剂、聚醚类消泡剂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引气剂是烷基硫酸盐、烷基醇醚类引气剂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缓凝剂是葡萄糖酸钠、蔗糖、柠檬酸钠、酒石酸钾钠、多聚磷酸钠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的聚羧酸共聚物含有以下的源自不饱和聚醚单体的结构单元(1)和以下的源自不饱和羧酸单体的结构单元(2),其中:
结构单元(1)是
其中:q表示亚甲基的个数,为0-2的整数;R1表示氢或者甲基;R2O表示2-8个碳原子的氧化烯基;n表示氧化烯基的平均加成摩尔数,为1-180中的任意数;R3表示氢或1-6个碳原子的烷基;
结构单元(2)是
其中:R4表示氢、甲基或COOM基团,R5表示氢、甲基或CH2COOM基团,M表示氢、一价金属、二价金属、铵基或者有机胺基。
所述的缓释型消泡剂为结构通式(3)所表示的化合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三瑞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未经上海三瑞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1944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膜法提取雄烯二酮的方法
- 下一篇:一种快速、高效吸附铯的滤芯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