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制弯工具有效
申请号: | 201310320653.3 | 申请日: | 2013-07-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38871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11 |
发明(设计)人: | 张亚峰;赵振东;王建阳;侯先智;李新峰;李鹏;吴成浩;王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家电网公司;北京送变电公司;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21F1/00 | 分类号: | B21F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鼎佳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48 | 代理人: | 王伟锋;刘铁生 |
地址: | 10003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工具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弯工具。
背景技术
生活中常常需要将钢筋等金属丝弯曲成一定的形状,使钢筋紧贴途经物体的表面,最大限度避免对外围实物造成影响。特别是在一些输电线路中用到的接地钢筋,或是建筑物上安装的避雷针,都需要从高处将钢筋引致地面,这就需要对钢筋进行多处制弯。这就需要专业的制弯工具以提高制弯效率和减小制弯强度。
现有技术还没有很专业的制弯工具,多是使用钳子等工具来完成,或是用一些由简单金属件焊接而成的制弯钳来完成。而此类制弯工具完全是靠人力来完成,其力臂不可能做到足够大,这就使其在操作的过程中极为费力,极大的影响了制弯工作的工作效率。且其制弯的效果也很差,制弯角度很难保证,弯曲的钢筋往往不能很好的贴合物体的表面,既达不到制弯的工艺要求,看上去也十分不美观。且因为此类工具完全是由人力来完成的,而人力往往无法做到足够的加持力以加紧钢筋,这就造成制弯钳在钢筋上滑动,在钢筋上产生划痕,破坏了钢筋表面的镀锌层,降低了其防腐性能。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旨在研制一种专用的制弯工具,既能达到较佳的制弯工艺效果,又能极大的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制弯效率,且在制弯的过程中不对钢筋外层的镀锌层造成破坏。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制弯工具,解决了现有技术制弯效果差,操作强度大,制弯效率低,制弯效果不美观等缺点,实现了一种 操作更省力,制弯效果更好,工作效率更高的制弯工具。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制弯工具,其包括:固定架,其上设有滑道和压杆孔,所述压杆孔与所述滑道的位置相互垂直;压杆,可插设到所述压杆孔中;角模,为一模具的母模,该母模型腔的底端为一直角弯槽,该直角弯槽的转角所对方向设有型腔开口;角模的外壁上凸设有滑块,该滑块刚好可插设到所述滑道中滑行;所述型腔开口的中心位置还设有压杆槽,在所述角模沿所述滑道滑行的过程中,该压杆槽的位置恰可使所述压杆滑入其中;以及压力机构,为一带手柄的千斤顶,连接在所述固定架下方,该千斤顶的顶杆恰好抵在所述角模的底部。
上述制弯工具,其中所述的固定架由底座和固定在底座上的一对夹板构成;所述底座中心位置设有顶杆孔,所述顶杆恰好由该顶杆孔穿出;所述滑道对称设置于所述夹板的内壁;所述压杆孔设在所述夹板靠近顶端的位置;
上述制弯工具,其中所述的折角弯槽为直角弯槽。
上述制弯工具,其中所述的型腔开口设为凹槽,凹槽的两端贯穿出角模的侧壁。
上述制弯工具,其中所述的压杆的一端设有拉栓。
上述制弯工具,其中所述的拉栓活动连接于所述压杆。
上述制弯工具,其中所述的压杆上设有一限位螺丝,所述压杆上设有螺孔,该限位螺丝一部分插设在所述螺孔中。
上述制弯工具,其中所述的千斤顶为液压千斤顶。
上述制弯工具,其中所述的液压千斤顶内设有回油阀,该回油阀上连接有可手动旋转的锁闭旋钮,用于控制回油阀的开启和关闭。
上述制弯工具,其中所述的压杆及所述型腔内壁均经过圆滑处理。
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本发明提出的制弯工具,采用动力装置辅助制弯,有效降低了劳动强度和人员投入,利用其角模及压杆,使制弯拥有较高的工艺水平,制弯成型的效率更高,加快了施工进度。其整体结构简单,重量轻,携带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出的制弯工具的示意图;
图2是固定架的示意图;
图3是压杆与固定架的装配图;
图4是角模的示意图
图5是动力装置与固定架装配体的爆炸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制弯工具,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制弯工具制弯角度不精确,使用过程费时费力以及容易损伤钢筋等缺点,采用直角型腔的角模,使直角制弯更加精确高效;采用液压千斤顶作为动力机构,增长了制弯力臂,极大的降低了制弯强度,使大于90度的制弯角度更加精确。
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以及具体的实施方式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出的制弯工具的示意图,其包括:固定架1、压杆2、角模3以及压力机构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家电网公司;北京送变电公司;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未经国家电网公司;北京送变电公司;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2065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汽车车灯转向内饰镜和日行灯装配工装
- 下一篇:一种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