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蠕动式井下牵引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10321187.0 | 申请日: | 2013-07-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43404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11 |
发明(设计)人: | 郭瑞昌;马东军;王果;牛新明;陈天成;刘匡晓;王磊;白斌珍;张辉;陈小峰;刘建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21B23/08 | 分类号: | E21B23/08 |
代理公司: | 北京聿宏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72 | 代理人: | 吴大建;刘华联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蠕动 井下 牵引器 | ||
1.一种蠕动式井下牵引器,包括,
与管柱相连的筒状主体,在所述筒状主体侧壁的上游部分设置有第一阀门并且在下游部分设置有第二阀门,在所述筒状主体的下游端部密封式设置有端盖,
设置在所述筒状主体内的形成主流道的内筒,在所述内筒的上游端部设置有包括径向向外延伸长度较长的第一部分和长度较短的第二部分的底板,所述内筒的下游端与所述端盖密封式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部分的周向边缘与所述筒状主体的包括所述第一阀门和所述第二阀门的内壁区域密封连接,所述第二部分的周向边缘和所述第一部分的径向边缘与沿轴向方向延伸的异形板密封式连接,所述异形板还与所述端盖密封式连接从而所述异形板、所述筒状主体的包括所述第一阀门和所述第二阀门的内壁区域、所述底板以及所述内筒的外壁形成活塞腔,在所述异形板和所述筒状主体之间形成旁流道,在所述异形板的上游部分设置有第三阀门,在下游部分设置有第四阀门,
活动式密封地套在所述内筒上并穿过所述端盖而延伸出所述活塞腔的中空的活塞杆,所述活塞杆的第一端部与处于所述活塞腔内的活塞相连,所述第一阀门和所述第三阀门处于所述活塞腔的无杆腔,所述第二阀门和所述第四阀门处于所述活塞腔的有杆腔,
在所述活塞杆的第二端部设置有锚定组件,所述锚定组件包括本体和设置在所述本体侧部的能伸出和缩回所述本体表面的锚爪,在所述本体的下游端设置有钻进组件安装槽,所述钻进组件安装槽通过所述活塞杆的内部空间与所述主流道连通以使得钻井液能从所述管柱流到所述钻进组件安装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蠕动式井下牵引器,其特征在于,首先,所述第一阀门关闭,第二阀门打开,第三阀门打开,第四阀门关闭,所述锚爪缩回到所述本体表面内;
向所述主体内充入液体并加压,所述流体经所述旁流道和第三阀门进入所述无杆腔内推动所述活塞向下游运动到最大行程,接着所述锚爪伸出所述本体表面并固定连接于井壁;
打开第一阀门,关闭第二阀门,关闭第三阀门,打开第四阀门,液体进入所述有杆腔内并推动所述主体向下游运动到最大行程从而带动所述管柱朝向下游运动,
将第一阀门关闭,第二阀门打开,第三阀门打开,第四阀门关闭,并且将所述锚爪缩回到所述本体表面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蠕动式井下牵引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本体的周向侧部设置有通过第五阀门与所述主流道连通的凹槽,在所述凹槽的侧壁设置有第六阀门,所述锚爪活动式安装在所述凹槽内,
当所述第五阀门打开时,所述第六阀门关闭,所述锚爪伸出所述本体表面,当所述第六阀门打开时,所述第五阀门关闭,所述锚爪缩回到所述本体表面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蠕动式井下牵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阀门、第二阀门、第三阀门、第四阀门、第五阀门、第六阀门均为单向阀。
5.根据权利要求1到4中任一项所述的蠕动式井下牵引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所述第一阀门、第二阀门、第三阀门、第四阀门、第五阀门、第六阀门打开和关闭的控制器。
6.根据权利要求1到5中任一项所述的蠕动式井下牵引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活塞腔的下游部分所述第二阀门和第四阀门的上游设置有活塞行程控制挡块。
7.根据权利要求1到6中任一项所述的蠕动式井下牵引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底板的上游端面设置有引导流体进入所述主流道的引导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蠕动式井下牵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锚爪通过弹性件与所述凹槽相连。
9.根据权利要求1到8中任一项所述的蠕动式井下牵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异形板和所述内筒为一体成型。
10.根据权利要求1到9中任一项所述的蠕动式井下牵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筒与所述筒状主体为同轴安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21187.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