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效脱氮产絮菌株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310322641.4 | 申请日: | 2013-07-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97905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08 |
发明(设计)人: | 信欣;姚力;周迎芹;鲁磊;冷璐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C02F3/34;C12P1/04;C02F101/38;C02F103/20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6 | 代理人: | 龚燮英 |
地址: | 610225 四川省成都***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效 脱氮产絮 菌株 及其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效脱氮产絮菌株,具体涉及一种不动杆菌属TN-14(Acinetobacter sp.TN-14)新菌株。
背景技术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含氮化合物的排放量急剧增加,已成为环境的主要污染源,引起各界的关注。氨态氮是水相环境中氮的主要形态,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和环境污染的一种重要污染物质。地表水中的氨氮已经逐步成为最主要的污染项目,甚至超过化学需氧量成为影响地表水环境质量的首要指标。对于水体而言,《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在继续降低COD排放量的基础上将氨氮也加入约束性指标进行总量控制。因此,加强污水脱氮技术及理论研究显得尤为迫切。
目前,污水生物脱氮法与物理、化学法相比较,以它高效率、低成本、无二次污染等不可比拟的优点已被人们所广泛认可,成为水处理领域关注和研究的主要内容。传统生物脱氮理论认为生物除氮需要经历硝化反应和反硝化反应两个阶段。硝化和反硝化两个过程需要在两个隔离的反应器中进行,或在时间、空间上造成交替缺氧和好氧环境的同一个反应器中进行。因此,以传统硝化—反硝化为基础的生物脱氮工艺需设置多个反应器,如后置反硝化A/O、A2/O以及改进的UCT、JBH、AAA等。这些传统脱氮工艺在废水处理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存在一些缺陷:①工艺流程复杂,且硝化菌群生长速度慢难以 维持较高的生物量;②硝化过程需在氧气存在的条件下完成,因而对氧的消耗大;③硝化过程还产生大量的酸,需要投加碱予以中和,增加了运行费用。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饮食结构的变化,低C/N比城市污水日益增多,特别是在南方城市中,对于低C/N比城市污水,按原有设计水质运行的二级污水处理厂大多数不能达标排放,使污水厂资源和资金浪费较大。如何以最低代价提高低C/N比城市生活污水的脱氮去除效果,已成为目前污水生物脱氮技术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近年来,国内外已经有文献关于一些好氧反硝化菌同时兼具硝化性能的报道,该菌种可以将NH4+~N直接转变成气态氮从水体中直接排出,这种菌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有助于解决传统生物脱氮工艺启动时间长,要求条件苛刻以及硝化与反硝化不能同时在一个反应器中进行等缺点。随着越来越多的好氧反硝化菌从自然界或人工系统中被筛选出来,揭示了好氧反硝化细菌存在的广泛性和在自然界氮循环中存在的意义重大,对这种现象展开持续而深入的研究,可以对自然界中的氮循环过程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并增强人类对脱氮过程的控制能力,为废水的生物脱氮处理带来更广阔的前景。利用好氧反硝化菌强化污水生物脱氮具有以下几个优点:使硝化~反硝化反应在同一个反应器中进行,可以大大减少占地面积和建设资金,提高污水脱氮去除效果;好氧反硝化细菌可以减少处理过程中加入调节系统pH的化学物质,降低成本等。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高效脱氮产絮菌株及其应用。
本高效脱氮产絮菌株保藏名为不动杆菌属TN-14(Acinetobacter sp.TN-14),于2013年6月5日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号:CCTCC No.M2013247。
本高效脱氮产絮菌株应用于生活污水、高氨氮有机废水高效脱氮以及利用发酵培养基或替代培养基生产生物絮凝剂。
所述高效脱氮产絮菌株应用于处理污水的方法为,挑取不动杆菌属TN-14(Acinetobacter sp.TN-14)单菌落,于异养硝化培养基中活化培养20~24h,然后取其活化液,按照体积比1~5%的比例接种到待处理污水中,在30℃、160~220rpm下培养12~24h。
每升所述异养硝化培养基中含有(NH4)2SO40.25~0.50g、琥珀酸钠2.80~5.60g、维氏盐溶液50.00mL,其pH值为7.0~7.5;其中,每升所述维氏盐溶液中含有K2HPO45.00g,FeSO4·7H2O0.05g,NaCl2.50g,MgSO4·7H2O2.50g,MnSO4·4H2O0.05g。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未经成都信息工程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2264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