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遗传算法优化西湖龙井茶产地检测方法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310323331.4 申请日: 2013-07-30
公开(公告)号: CN103487537A 公开(公告)日: 2014-01-01
发明(设计)人: 赵镭;史波林;汪厚银;支瑞聪;刘宁晶;裴高璞;张璐璐;解楠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
主分类号: G01N30/86 分类号: G01N30/86;G01N30/88;G06F19/00
代理公司: 暂无信息 代理人: 暂无信息
地址: 100191*** 国省代码: 北京;1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基于 遗传 算法 优化 西湖 龙井茶 产地 检测 方法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基于遗传算法优化西湖龙井茶产地检测的方法。

背景技术

长期以来感官品评是评定茶叶品质优劣的重要方法,但该方法需要有丰富的茶学知识和审评经验。除非是专业茶叶审评员、经销商或制造商,一般购茶者很难分辨茶叶质量的优劣,没有相当经验的积累,难以得到可靠的结果。并且培养一名茶叶评审员不仅要精心挑选,投入大量费用,而且训练周期也比较长。况且即便是专业品茶师,其感觉器官的灵敏度也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而改变,从而影响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客观性和一致性。如人的嗅觉分辨力易受外界异杂气味的干扰;人的味觉敏感度易受其它刺激性食物及其温度的影响;人的视觉涉及到光学、视觉生理、视觉心理等诸多因素,不同人的辨色能力会存在一定的差别。审评人员感觉器官的灵敏度还受其它因素的影响,如地域差异、性别差别、精神状态及身体状况等因素。此外,感官审评需在对照实物标准样的基础上进行,而实物标准样的制作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难以保持几年连续一致。并且标准样采用前一年度或前几年度的生产性产品作原料,不可能不受天时、气候、地理条件的影响,所以事实上标准样品质很难达到绝对的标准。

发明对不同采摘期、不同树种、不同产区的龙井茶从理化指标和感官指标出发,结合智能化感官分析、多元统计和现代仪器分析的集成技术,全方位的解析龙井茶特征,分析茶叶各指标的内在关系,建立定性、定量评价龙井茶品质的数学模型,对龙井茶质量进行准确的特征识别、等级评定,为建立统一的绿茶评价体系标准提供强有力的依据。这些研究在理论上将为我国其它茶叶的质量评价提供基础和支撑,在实践中对于提高我国茶叶质量的稳定性,通过标准化手段强化我国茶叶的分等分级,实现茶叶的优质优价,打破我国出口茶叶的高质低价传统,消除发达国家对我国产品优质低价的质疑,对于维护国内市场秩序和保障消费者的切身利益,积极捍卫我国茶叶产品的国际声誉,促进国际贸易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近年来随着现代仪器分析技术的发展,茶叶的理化研究也得到了相应的进展。茶叶香气物质分离和分析技术已逐步从常规的气相色谱(GC)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过渡到气相色谱-嗅辨(GC-O)方法。目前已检测出七百多种的茶叶香气成分,包括脂肪类衍生物、萜烯类衍生物、芳香族衍生物和含氮氧杂环类化合物。但即便如此,单纯从成分的角度也难以反应茶叶香气的整体特征信息和香气品质。对茶叶呈味物质的仪器分析技术主要有液相色谱法、光谱法、质谱法、核磁共振法等。目前,已明确茶叶中含有机化学成分多达六百余种,无机矿物元素亦达四十多种。但由于各种滋味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如味觉的对比、变调、协调和相杀等现象,所以测得的化学特性参数并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出样品的味觉特征。

智能感官分析技术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茶叶品质检测水平,它是基于对人体感官感知过程模仿的技术。传感器相当于生物系统中的感觉器官,对被测样品某方面的属性产生响应信号;信号采集器如同神经系统对响应信号进行传输和简单处理;电脑如同人脑对信号数据进行复杂处理和分析识别,形成综合、整体的判断。智能感官分析技术具有检测时间短、重复性好、不需要复杂的样品预处理过程、不发生感官疲劳和检测结果客观可靠等特点,更重要的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人的感官给出有关茶叶香气、滋味和外质的评判结果和指纹信息,是目前茶叶品质检测研究的热点和发展趋势。目前针对茶叶中的色、香、味、形等感官属性,所采用的智能感官分析技术主要有机器视觉、电子鼻和电子舌技术,其工作流程主要包括传感器产生响应信号、对响应信号进行预处理、提取样品特征信息、建立相关模型并进行模式识别。其中模式识别是智能感官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应用的主要方法有主成分分析、人工神经网络和模糊识别等。主成分分析用于信号处理,抑制多维传感器响应信号噪声和压缩信号数据。人工神经网络对处理后的信号进行学习和训练,建立网络模型。模糊识别则以模糊推理对复杂事物进行模糊识别、模糊定量。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未经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2333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