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声波处理的水稻增产栽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328281.9 | 申请日: | 2013-07-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4889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16 |
发明(设计)人: | 禹盛苗;金千瑜;朱练峰;张均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稻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G16/00 | 分类号: | A01G16/00;A01G7/06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欣专利事务所 33209 | 代理人: | 杨显俭 |
地址: | 310006 浙江省杭***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声波 处理 水稻 增产 栽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稻栽培方法,特别是一种利用声波处理的水稻增产栽培法,它主要适用于在水稻生产中提高水稻产量,改善稻米品质。
背景技术
近几年来,我国水稻生产主要依靠施用大量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的投入来获得高产,不仅生产成本高、效益低,而且破坏了稻田生态环境,面源污染严重,稻米的安全性得不到保证,严重阻碍了水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环境质量、农产品品质及其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消费安全、无公害、优质食品,保护自身的健康,已成为当今人们的迫切需求。为此,迫切需要一种不增加化学物质投入,既省工节本又高产优质的水稻生产新技术。植物声波控制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物理农业新技术。它对植物施加特定频率的声波处理,与植物的自发声频率相匹配,发生谐振,以期提高植物的光合效率,加快细胞分裂,并使细胞周期同步化,增强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传输和转化,促进植物生长发育,达到增产、优质、抗病的目的,并可减少化肥和农药用量,符合保护环境和发展生态农业的大方向。该技术在农业上已有较多的应用,具有较好的增产效果,但在水稻上应用还鲜有报道,而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大,如果该技术在水稻上应用能有增产效果,那将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广阔应用前景。
中国专利公开号为101999266A,公开了一种名称为“声波处理水稻种子促进增产方法及其装置”的发明专利,主要目的是通过专门的声波水稻种子处理机从而增加水稻的产量,其缺点在于必须依靠专门的水稻种子处理机且处理方法复杂,操作繁琐,并且局限性较大,不易大面积推广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了一种设计合理的利用声波处理的水稻增产栽培法。
本发明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1)精做秧田,均匀稀播种子,培育带分蘖的壮秧;
2)移栽前精细整地,施足基肥,合理密植,适时移栽;
3)自移栽后至收获前5天,每天用频率为300-6000Hz的声波处理播放3小时;
4)本田期因地制宜做好肥水管理;
5)根据当地水稻病虫害发生危害的预测预报和田间实际情况及时防治病虫草害,当全田谷粒达到95%黄熟时及时收获稻谷。
本发明所述的步骤1)中选择土质松软肥沃,杂草少无病源,灌溉排水方便的田块作为秧田,在播种前10-15天灌水泡田,翻耕灭茬,耖平后做秧板,播种前2-3天再清沟整平秧板,播种时杂交稻秧田播种量为112.5-150kg/hm2,常规稻为375-450kg/hm2,均匀播种,培育带分蘖的壮秧。
本发明所述的步骤2)秧苗移栽前稻田灌水泡田3-4天,进行拖拉机旋耕,移栽前1天将基肥均匀施入已翻耕的稻田,基肥用量一般占总施量的50-60%,然后进行耖田整平,使基肥均匀的混入土壤耕层中,并在秧苗秧龄20-25天时进行移栽。
本发明所述的步骤3)中所述的移栽后按半径30 m有效传播距离布置声波发生装置,本发明采用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201638572U的声波发生播放装置。
本发明所述的步骤3)中所述的声波频率范围为300-600Hz。
本发明所述的步骤3)中声波的响度为70-80dB。
本发明所述的步骤3)中声波处理播放时间在每天上午8:30-11:30,共3小时。
本发明所述的步骤3)中所述的声波内容为古典音乐、自然鸟鸣和蟋蟀鸣声的混合声。
本发明所述的步骤4)中秧苗移栽后灌深度为40-50mm的深水,减少败苗;返青后灌20-30mm的浅水,促进分蘖,并在移栽后5-7天内施用分蘖肥,用量一般占总施量的30-40%;当苗数达到预定穗数时及时排水搁田,控制无效分蘖,齐穗后保持湿润灌溉,既保持水稻的生理需水又保证根系的呼吸所需的氧气供应,养根保叶,防止倒伏,减少因根系早衰而引起的减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稻研究所,未经中国水稻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2828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